<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中文版  |  蒙文版
當前位置:首頁>規劃計劃>歷史規劃
日期:2016-05-16 17:12  來源:臨河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錄入:web  
    
臨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第一篇  發展戰略篇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發展形勢

第二章  發展戰略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發展遵循

第三節  發展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二篇  發展任務篇

第三章  堅持創新發展 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

第二節  大力發展新型工業

第三節  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四節  全力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四章  堅持協調發展,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

第一節  加快推進城市建設

第二節  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第三節  統籌推進城鄉管理

第五章  堅持綠色發展 優化生態環境

第一節  強化生態環境建設

第二節  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第三節  加強環境綜合整治

第四節  高效節約利用資源

第六章  堅持共享發展 保障社會民生

第一節  保障教育優先發展

第二節  全力發展衛生事業

第三節  加快發展文體事業

第四節  著力推進脫貧攻堅

第五節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

第六節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第七節  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第八節  統籌推進公共服務進程

第七章  堅持開放發展 打造發展活力

第一節  堅持融入發展

第二節  堅持引進發展

第三篇  實施保障篇

第八章  全面推進深化改革 激活發展新動力

第一節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第二節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第三節  深化重大領域改革

第九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區 建設法治臨河

第一節 推動全民守法

第二節 建設法治政府

第三節 加強公正司法

第十章  優化發展環境 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第一節  著力優化招商引資環境

第二節  努力打造清廉政務環境

第三節  大力規范文明執法環境

第四節  全力營造優良服務環境

第五節  傾力打造良好社會環境

第十一章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 為規劃順利實施提供組織保障

   附表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參考指標

   附表二:“十三五”期間主要經濟指標匯總表

 

 

 

 

 

 

 

 

 

 

 

 

 

 

 

 

 

 

 

 

 

 

 

 


 

第一篇  發展戰略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蓄勢調整的戰略機遇期,是做大總量、做強增量、做優存量、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是我區經濟轉型升級全面適應和全面引領新常態的重要時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時期。科學編制和深入實施“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于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裕、文明、美麗、幸福新臨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二五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發展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大力弘揚總干精神,攻堅克難、奮力拼搏,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全區各項事業均取得長足發展。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十二五”末,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9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長9.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20.4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0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長13.7%;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313元和14708元,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74%和72%,年均增長分別為11%和12.9%;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12億元,年均增長13%。

——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建成區面積拓展到55平方公里,臨河西區打造成型,完成城區五大出口、街景路面和公園、廣場綜合改造,城市面貌大為改觀;大力實施道路建設、地下管網鋪設工程,極大提升了城市承載能力;建成黃河濕地公園、金川大橋等一批重大項目,成為新的城市坐標;理順城管體制,城市綜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城市潔凈度明顯提升。“水、綠、文化”發展理念得到深入有效實施,一批彰顯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觀建設推進有力,城市綠地率達到31%,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區”、“自治區文明城市”和“自治區園林城市”?!笆畟€全覆蓋”工程穩步推進,建成城關萬豐、雙河九莊、狼山富強等一批特色鄉村,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16:51:33?,F代農牧業快速發展,農業連續五年取得豐收,建成干召浩彤、八一聯豐、圖克富川等一批農牧業高科技示范園區,臨河區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成為全國縣級最大的“四季出欄、均衡上市”肉羊生產加工、流通集散地;工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初步形成絨紡、食品、生物制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體系;第三產業迅速擴張,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正在興起。

——社會民生事業全面進步。民生投入累計達120億元,年均占財政收入總支出的7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協調完善,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教育、醫療、食藥、計生服務水平穩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凸顯,文體事業豐富多彩。城鄉低保、醫保、社保不斷提標擴面,實現應保盡保,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社區改革深入實施,依法治區穩步推進,“平安臨河”建設成果顯著,群眾安全感穩步提升,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有力伸張和維護。發展成果更惠及民生,群眾的幸福感持續增強。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重點通道和城市園林綠化工程順利完成。黃河濕地、鏡湖濕地恢復與保護工程全面推進。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生態環境有了明顯變化。深入開展大氣、水體染防治,節能減排任務如期完成,聯邦制藥、德源肥業等3家企業安裝了除異味裝置,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深化改革邁出新步伐。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有序推進,清理公布3902項區本級政府權力清單,區本級行政許可事項全部進駐政務中心辦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順利破題,引進蒙草抗旱公司,高標準實施鏡湖水源地保護和金川南路生態保護工程。組建市政環境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加快推進環境衛生、市政維護等領域市場化改革步伐。教育、衛生、社區、養老等領域綜合改革成效顯著。全面執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工資制度,“救急難”、城市民族工作、公立醫院人事管理體制等13項試點改革都實現了階段性目標。

——依法治區開局面。全面依法治區推進到新階段,依法治區能力有效提。依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自治區首家城市建設專業審判法庭已建成,辦理案件478件。區法院審判長、執行長負責制改革順利推行,依法治區各項措施有效落實。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著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黨員干部作風不斷轉變,各項工作都開創了新局面,邁上新臺階,“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節  發展形勢

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投資、貿易、生產要素西移北上趨勢日益明顯;國家加大對西部大開發和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為縮小我區與先進發達地區差距,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戰略機遇。自治區提出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打造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一批面向俄蒙的經濟技術合作區、進出口商品加工區和旅游經濟合作區,在沿黃河流域、沿交通干線規劃建設現代農牧業產業帶、重點產業園區、特色中小城鎮帶,為我區加快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趕超跨越目標創造了條件。臨河區作為巴彥淖爾市府所在地,經過“十二五”時期發展,人流、物流、資金流聚集優勢更加顯現,城建、交通、工業園區等基礎設施配套更加完善,特別是經過創建自治區文明城市、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增強了黨組織的戰斗力,提振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凝聚了廣大群眾推動發展的正能量,為今后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堅強保障。同時,“十三五”時期我區還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

一是區位交通優勢。臨河區作為巴彥淖爾市府所在地,地處以京津為龍頭的呼—包—銀—蘭經濟帶的中段,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交通樞紐之一,連接華北、西北、歐亞大陸橋的大動脈包蘭鐵路、臨哈鐵路、110國道、丹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巴彥淖爾機場通航運營,臨河成為國家“五橫五縱”交通網的重要交匯點,成為溝通大西北、貫通大西南、連接蒙古國的重要的物流走廊。

二是牧業資源優勢。得黃河水自流灌溉的便利,全區有耕地217萬畝,形成了獨具河套特色的優質小麥、玉米、向日葵、番茄、蜜瓜、枸杞、黑瓜籽、蘋果梨、綠色牛羊肉、二狼山白山羊絨等名優產品。豐富的農牧業資源是打造現代農牧業示范區、綠色特色食品供應區的良好基礎。

三是水資源優勢。水資源豐富是我區的獨特優勢,全區年均引黃河水1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補給量為4億立方米,在祖國的西北部屬水資源最豐富、最充裕地區。

四是港口通關優勢。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畜產品B型保稅物流園區,是依托天津港建設的西北地區最大的內陸無水港,具有港區各項功能,這是溝通我區天津港通向世界的橋梁紐帶,是承接我區連接天津港通向世界的物流通道。港口通關可極大提高農畜產品輸出能力,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另外我區在土地資源、人力資源、電力保障、城市服務功能、投資優惠政策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

在全面分析我區面臨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優勢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經濟總量小、財力薄弱,特別是工業經濟總量小,部分企業運行艱難,招商引資受外部經濟影響難度加大。二是產業結構不優,服務業比重偏小,帶動能力不強,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剛剛破題。三是城鄉之間差距依然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功能不完善。四是群眾利益互相交織、新老矛盾相互疊加,信訪總量高位運行,化解難度較大。五是干部的發展意識、責任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缺乏擔當精神。六是經濟增長下行、區域競爭激烈、風險因素增加等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也是“十三五”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

綜合分析發展形勢,“十三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我們只要堅定信心、加快發展,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就一定能夠在“十三五”期間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第二章  發展戰略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弘揚踐行“總干”精神,以“迎慶創城”為抓手,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文明、美麗、幸福新臨河。

第二節  發展遵

——圍繞中心,正確把握發展態勢。圍繞國家、自治區和巴彥淖爾市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發展戰略,立足臨河實際,努力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征和規律,科學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不盲求高速度,努力保持經濟較高速度增長,按照“能快就不要慢”的思路,既確保實現“翻一番”目標任務,又真正體現市府所在地的核心地位和責任擔當,最大程度開發經濟發展空間和潛力。

——瞄準短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切實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深入分析臨河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狀、問題和差距,認真對照指標體系查遺補漏,精準發力,科學確定下一步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

——強化執行,全面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時期“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統領當前和今后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堅持以黨中央“四個全面”為統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雙輪驅動,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激發發展動力,增強發展活力,突出發展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性。堅持“四個全面”統領各項工作,找準重點任務切入點,力爭未來五年在“經濟強”上有重大突破,在“百姓富”上有切實成效,在“環境美”有顯著改善,在“社會文明程度高”上有明顯提升。

——突出重點,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區發展的根本遵循。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協調作為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把綠色作為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把開放作為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為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以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提質增效,緊隨國家、自治區和巴彥淖爾市的重大戰略舉措,積極置身于全國、全區、全市發展大局,不斷推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牢記重托,傾力打造六道亮麗風景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的“把祖國北部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要求,自治區提出打造“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六道亮麗風景線奮斗目標,我們要牢記重托、努力奮進,把這六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第三節  發展定位

立足臨河城市建設發展方向和水、耕地、交通、產業基礎等傳統優勢和比較優勢,“十三五”期間發展定位是“四城四區”。“四城”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對外形象定位,即打造北方羊城、草原水城、塞上綠城、河套文化名城四張城市名片;“四區”為產業發展方向定位,即現代農業示范區、綠色特色食品供應區、現代物流產業聚集區、特色旅游休閑區,建設富裕、文明、美麗、幸福新臨河。

“四城”: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特點,積極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合理有效提升地區優勢特色資源在產業價值創造過程中的核心作用,突出能源資源在未來產業布局中的優勢引導作用。大力整合水資源、土地、交通、產業基礎等傳統優勢和比較優勢,即發揮羊產業優勢,打造“北方羊城”;依托水資源優勢,打造“草原水城”;加強生態建設,打造“塞上綠城”;挖掘弘揚歷史文化傳承,打造“河套文化名城”。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樹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對外形象。

“四區”:依托現有產業發展基礎,結合地區生產要素和生產力布局特點,在區域合作大框架下,加快推進區域內部產業精細分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綠色特色食品供應區、現代物流產業聚集區和特色旅游休閑區。堅持“四區”主導產業差異化定位,統籌推進區域產業及產業集群規劃布局,深入實施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支柱產業多元化,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確、產業差異顯著、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及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通過“四區”聯動進一步提升地區產業層級和質量,打造地區產業核心競爭,為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加產業基礎優勢。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要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目標要求。

綜合實力跨上新臺階。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自治區平均水平。具體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其中第一產增加值年均增長4%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以上。

    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新突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農牧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萍紝洕鲩L的貢獻率大幅度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到“十三五”末,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15:38:47。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新改善。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就業比較充分,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失業保險在法定范圍內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適齡兒童入學率繼續保持100%,初中輟學率控制在國家規定標準以內,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5%。繼續實施從小學至高中階段12年免費教育,逐步建立完善從幼兒到大學階段的助學體系。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城鄉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F行標準線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社會文明達到新水平。“五城同創”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公共安全有效保障,安全生產等各項考核指標均控制在市級下達目標之內。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穩步上升。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森林覆被率和城區綠化率持續提高, 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全部控制在目標任務之內。河流水域水質達到Ⅳ類地區標準;空氣中NO2、SO2、TSP的含量達到國家二級空氣質量標準,基本實現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

體制機制建設取得新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理順,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繼續增強。努力建成法治政府,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團結、和諧、穩定的發展局面進一步鞏固。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第二篇  發展任務

第三章  堅持創新發展 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加快發展現代農牧

以創建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抓手,堅持“一鎮一策”、“一”、“一一品經濟發展思路,大力推進農村經濟差別化發展,以“特色、綠色、高效,規?;?、標準化和現代化”為方向,以“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為宗旨,以爭當自治區綠色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排頭兵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加大農牧業種養殖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實施農牧業擴容提質步伐,著力提高農牧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市場化信息化水平,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快速轉變。避免和有效管控農村經濟運營風險,提高小區域農業抗御市場變動的能力,提高分散式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力爭“十三五”末全區農牧業增加值完成45億元,年均增長4%以上。

——狠抓發展根本,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牧業

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加大農牧業種植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質量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

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優化農牧業生產結構,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2億斤以上。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合理規劃設施農業布局,推動設施農業向城郊和示范園區集中,打造蔬菜、瓜果、花卉等集中連片示范園區,每年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000畝,2020年累計達到5萬畝。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重點發展肉羊產業,適度生豬、肉牛、肉驢、禽等多種養殖業,提升農民養殖收入比重,打造優質知名農牧業產品品牌,向品牌化、標準化要效益,發展成為綠色特色食品供應區。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積極探索和支持大型農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整合資源建設集中連片大型原料種植生產基地,推動農業向集約化、規?;?、機械化、產業化轉變。積極培育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打造名副其實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做大做強肉羊養殖業,支持草原宏寶、富川等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規?;B殖小區,引導農民入園飼養,加快農戶由分散養殖向規?;?、品牌化、標準化養殖轉變,打造肉羊產業升級版。2020年建成肉羊規模養殖場5000個,肉羊飼養量達到600萬只,規?;B殖比重達80%以上,成為全國知名的肉羊產業大區,打造“北方羊城”。盡快實現羊畜產品交易中心實體化運營,建設活畜交易、隔離、監管和產品交割場所,打造肉羊價格巴彥淖爾指數,力爭建成全國最大的專業羊畜產品交易平臺。加強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監管,提高農村合作組織行業自律能力。充分發揮大型農牧業企業、示范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構建穩定緊密的農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農業生產中得到更多實惠。

——強化基礎保障,著力構建現代農牧業服務體系

加強農牧業保障建設。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農牧業科技推廣體系、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和綠色農畜產品營銷體系,完善農牧業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加強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堅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并重,積極爭取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促進農業資源休養生息。加快建立小麥、設施瓜菜等主要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和數據庫,建立健全索證索票、入市備案登記、產品標識管理、檢驗檢測、不合格產品退市等制度,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職能明確、專業齊全、運行高效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實現檢測標準、檢驗水平與國際接軌,區鎮級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基本建成。

加快農牧業基礎建設。抓好“土地”這個農牧業發展第一要素,大破大立整治土地,促進耕地資源節約、集約建設。捆綁整合高標準農田整治、土地整、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治理涉農項目和資金,統一用于農田整治。打破原有的雜亂農田地貌,配套完善渠、溝、路、林、田,按照統一平整土地,統一規整田塊,統一開挖渠溝,統一整修道路,統一植樹造林“五個統一”標準進行整理,之后重新承包經營,為推進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和集約化、規?;?、機械化種植奠定堅實基礎。有序適度推進土地依法流轉,提升農田水利服務能力。探索引進農牧業龍頭企業參與土地整治。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及市級財政投入,推進動植物疫病防控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重點推進臨河區動物衛生檢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動物疾病防控、監督和應急處理能力。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區—一般鎮—中心村三級聯動的動植物疫病防控監測與預警機制。建成1座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廠,畜間布病達到穩定控制區標準。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擴大農業適用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推進玉米生物育種的研發和推廣,力爭全區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覆蓋率達到95%以上。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工作,力爭到“十三五”末,建成15個項目新、品種多、參與廣、特色鮮明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區。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升氣象服務三農能力和水平,強化氣象科技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推進“農戶—企業—政府”統一的信息平臺建設,通過視頻監控等信息手段對農業生產進行監控和數據分析,并利用信息平臺進行遠程農業指導,為精準農業發展提供科學化決策咨詢服務。加大對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建立鄉鎮農機綜合服務站,完善區鄉村三級農機技術服務體系,將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經費全面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工程,以主要農作物和畜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為重點,加強先進適用的農牧業機械引進、推廣,提升機械化水平,力爭2020年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

——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本地優勢特色品牌

打造綠色食品供應區。加快農牧業示范種植和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搭建土地流轉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加快農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轉,實現土地規?;洜I,提升規?;l展水平。力爭到2020年,依托恒豐、富源、魯花、屯河、草原宏寶、草原鑫河、美洋洋、富川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建成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形成優質玉米生產基地70萬畝,優質花油葵生產基地65萬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30萬畝,優質瓜菜生產基地15萬畝。優質專用青貯玉米生產基地10萬畝,優質牧草生產基地5萬畝。建成1畝以上集中連片產業化示范基地3個,建成1畝集中連片產業化示范基地30個,建成家庭農場1500個。大力發展畜牧業,積極推進牧業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結構,建成生豬、肉牛、肉驢規模養殖場150個。年出欄羊、豬、牛、驢分別達到380萬只、30萬頭、3萬頭和1萬頭,建成蛋雞標準化養殖廠10個,年產蛋100萬公斤。

打造優質農畜產品品牌。開展綠色特色農畜產品品牌認證工作,積極申報河套小麥、肉羊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優質綠色農畜產品品牌。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支持河套農牧業技術研究院申報巴彥淖爾肉羊地理標識認證,建立肉羊標準化體系。“十三五”末,綠色食品產品認證年均新增5個,有機食品認證達到5個。加強對我區知名度較高的農副產品商標專用權保護力度。結合蔬菜直銷店運營,大力加強中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黃瓜、柿子,浩彤現代農牧業有限公司的精品瓜菜、金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西甜瓜,巴美肉羊、河套面粉、“河套”牌蜜瓜新華鎮“馬蓮”牌韭菜等優勢特色產品的宣傳、推銷力度,進一步提高產品知名度。

河區擬實施的現代農牧業重點項目

類別

項目名稱

總投資(萬元)

示范種植和標準化養殖基地

優質小麥生產基地30萬畝

2400

優質玉米生產基地70萬畝

3000

優質專用青貯玉米10萬畝

430

優質花油葵生產基地65萬畝

3250

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

1500

肉牛、肉驢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

1200

蛋雞標準化養殖場建設項目

600

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

1000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19800

設施農業基地

11個高效設施農業園區

84500

設施瓜蔬業1萬畝

100000

休閑觀光農業基地

新增1-2個休閑觀光農業基地

20000

“沃土”與節水灌溉工程

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業高效節水建設項目

3000

農畜產品良種繁育與示范工程

臨河區肉羊良種繁育建設項目

2000

臨河區生豬繁育基地建設項目

1000

玉米新品種選育

1500

蔬菜種苗繁育基地

5000

優勢農畜產品品牌建設工程

綠色食品示范專銷區建設

3500

農牧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建設

7500

新型農牧民培育中心建設

700

龍頭企業培育與引進工程

農牧業產業化資金

6000

市場體系建設

專業化農貿市場建設

4000

鄉鎮農貿市場建設

1650

農副產品冷藏保鮮庫建設項目

2500

農畜產品質量認證與追溯查詢

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和數據庫

1000

動植物疾病防疫體系建設

臨河區動物衛生檢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300

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廠1座

100

動植物疾病防控預警系統建設

150

第二節  大力發展新型工業

積極發揮資源、區位和產業優勢,推進工業擴量提質建設,推進工業園區載體和產業支撐體系建設,堅持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并舉,引進和建設一批規模大和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在產業擴展和延伸方面取得新突破。力爭將臨河區建成自治區西部乃至全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基地和生物制藥生產基地。初步形成產業多元、多級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地區特色產業

    堅持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型產業并舉,擴大總量與提高質量并重,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步形成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獨具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體系,實現集聚發展、循環發展、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提高工業化整體水平。202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30億元以上,增加值達到125億元以上,年均增長9%以上。到“十三五”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力爭達到100戶以上。全社會科技投入占GDP比重達1%以上,新興產業增長10%以上,萬人擁有專利技術3件。

加快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冶金、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行業生產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改造,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實現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全面信息化、智能化。鼓勵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建立安全生產新模式。

加快企業科技創新。深入推進產、學、研協作,以內蒙古河套農牧業技術研究院維信羊絨、京新藥業、富川公司骨干企業為基礎,重點建設規模較大、產業分類明確的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科技創新基地。通過現代科技優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實現產業集聚、產品升級、產業鏈延伸。

加強產業平臺建設。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技術創新中心。落實自治區及巴彥淖爾市相關政策,發揮現有各類園區作用,加強與周邊區域合作,推進新技術研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積極規劃和推進研發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和總部經濟園建設,打造優質服務平臺。積極為涉農企業搭建發展平臺,加快整合脫水菜、番茄、炒貨等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集團,引領產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做好工業大企業培育和上市工作,在澳菲利成功上市的帶動,“十三五”期間力爭實現10家企業上市融資。

       ——承接產業轉移,突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依托我市建設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及多晶硅資源和生產能力優勢,引進風能、光伏等清潔能源設施設備制造產業,重點發展風機制造、大直徑太陽能、低氧碳單晶硅棒和太陽電池等下游產業,打造硅材料-硅片-電池片與太陽能玻璃-光伏電池組件產業鏈。  

——立足本地特色,鞏固提升農畜產品加工業

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農牧業資源,發展食品精深加工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技術水平,實現由資源拉動型向技術帶動型轉變,由傳統食品向營養、安全、方便、綠色食品轉變。走經營規?;?、企業集團化之路,支持食品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合作,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積極推進食品工業與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基地建設對接,培養一批上規模的食品特色園區,培養構建具有河套特色食品加工鏈條體系。

做大糧油精深加工業。加大恒豐集團、河套面業公司龍頭帶動作用,積極發展專用小麥粉、營養強化和功能性小麥粉加工業,推動發展餅干、方便面等方便食品加工業。重點引進知名企業,進行方便食品加工,積極開展小麥加工生產副產品綜合利用,開發麥胚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以巴山淀粉為重點,推進年加工淀粉50萬噸項目盡快投產。圍繞區域養殖業需要,打造玉米—飼料產業鏈,同時加強玉米秸稈、玉米瓤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發展玉米青貯和玉米瓤加工糠醛、木糖醇產業鏈。依托魯花技術優勢,重點發展精煉葵花油、葵花露、葵蛋白等高附加值產品,建設全國重要油脂加工生產基地。

做優畜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以羊豬為主的肉食系列產品,推進羊分割加工,重點向冷鮮肉、精小包裝、方便食用方向發展,繼續推進向熟食加工方向拓展,形成完整的肉食品產業體系,打造肉食品產業集群。積極引進牛羊臟器加工企業,推進牛羊骨、內臟、血、胚胎等副產品加工開發利用,生產牛羊骨素、胎盤素、高級腸線等高附加值產品,重點推進內蒙古草原鑫河羊血、羊胎盤及羊骨綜合利用項目盡快落地投產,加快推進廣東中科院和北京秋實農業公司羊胎盤素和腸衣深加工項目進度。通過重組整合維信、浩森等絨紡龍頭加工企業,強化企業間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水平,引導企業發展“高支、輕薄、功能性羊絨精紡”制品,打造集選、洗、梳、染、紡、織為一體的絨紡產業集群。在現有區內著名品牌中,再打造1至2個中國馳名商標;在現有中國馳名商標的基礎上,打造1個國際知名品牌。

——圍繞資源優勢,著力發展有色金屬精深加工業

依托周邊礦產資源采選初加工產業基礎,圍繞延鏈、拓鏈、補鏈和升級配套功能,進一步做大做強礦產資源精深加工業。

加快做大做強銅精深加工產業。扶持西部銅材電解銅項目盡快達產達效,推動西部銅材10萬噸光亮銅桿項目開工建設。抓住銅材加工臨河帶來的機遇,引進以銅為主要原料的銅箔、銅線、銅板帶、電線電纜、電子原件及各種異型線材項目,發展下游高端產品,延伸銅產業鏈條。圍繞甘其毛都口岸過貨能力穩步提升的機遇,加快策劃和引進進口銅礦資源精深加工大項目,以替代進口為目標發展銅精深加工產業,重點推進高純電解銅和超薄銅箔等銅精深加工品。

    ——依托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生物科技制藥產業

積極扶持制藥企業做大做強。推動聯邦制藥達產達效,扶持京新、啟源等制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引導啟源藥業發展原料藥深加工,建設以苦參素為原料的膠囊、片劑等成品藥項目,延長制藥鏈條,走深加工路子。引導京新藥業在做大康復新液生產規模的基礎上,通過開發新特中藥產品加快進入中藥領域。圍繞現有生物制藥產業基礎,加快推進區域生物制藥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力爭建成生物制藥園區或中小企業集群。繼續引進國內外知名的蒙藥、生物制藥企業,重點開展甘草、蓯蓉和鎖陽為主的提取物、保健品、中成藥以及復方藥開發,引進和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建設中、蒙、生物制藥等門類齊全的制藥產業園區,實現制藥產業快速發展。  

     ——著力提質擴容,優化發展產業運行新業態

加快發展裝備制造產業。圍繞我區及周邊地區發達的農牧業生產,加快引進建設適應我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大型機械裝備制造項目,加快推進泰裕機械項目建設進度,促進早日投產達效,推動同心富重型汽車組裝廠拓展業務,提升組裝能力,盡快形成規格全、品種多、系列化的機械設備生產加工體系。到“十三五”末,力爭培育5戶規模以上機械裝備制造企業,實現機械裝備制造產業的新突破。

提高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依托粉煤灰、脫硫石膏、城市建筑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積極引進和建設型建材加工企業。重點推進固體廢棄物制保溫材料、陶瓷磚等高檔建材,加快推進北京金隅集團與海利建材合作生產紙面石膏板、石膏粉項目。圍繞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興建筑用模具產業發展,建設蒙西最大的建材產業生產加工基地。圍繞區域內豐富的秸稈等有機資源,重點推進巴彥淖爾圣泉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熔漿纖維、5.5萬噸高活性木質素,兆鑫生物質能源、中節能公司利用有機廢物年產2500萬立方天然氣和內蒙古大有年產20萬噸有機肥項目。

重點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圍繞通訊、電器及鋼鐵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進晶體材料以及石墨材料發展,重點推進蘇州恒嘉年產600噸藍寶石晶體材料和山東東昀石墨深加工項目建設。充分利用甘其毛都口岸進口的境外焦煤以及周邊煤炭資源,推進四川化工建設年產100萬噸甲醇及下游延伸產業項目,在加強與包鋼配套協作中,配套推進焦爐煤氣、煤焦油等副產品綜合利用,構建煤焦化延伸加工和煤基新材料循環產業鏈。

加快發展新能源。圍繞改善能源利用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快推進太陽能資源利用,依托我區豐富設施農業資源,發展設施農牧業光伏發電一體化項目,重點加快山東力諾太陽能光伏電站、創意太陽能光伏電站及江蘇啟東華翔光伏電站項目建設,到“十三五”末,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0MW。

  ——加強節能監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深入貫徹落實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充分發揮節能監察在加強節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監督約束作用,確保全面完成“十三五”節能減排降碳目標。全面核查納入全區節能行動的企業(單位)“十二五”期間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等節能降耗措施落實情況。對未完成節能目標的企業(單位),督促開展強制能源審計,限期進行整改。重點核查水泥、鐵合金等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完善主要用能設備信息填報制度,建立電機、鍋爐、爐窯等淘汰設備清單,完成低效電機淘汰改造計劃,推進電機能效提升工程、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的實施。以控制煤炭消費為重點,分行業對用能單位能耗限額(定額)標準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監察,核查能耗限額(定額)標準執行情況,落實懲罰性電價加價政策。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意見落實情況監察,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落實節能審查制度,強化節能監察機構執法能力建設。查處用能單位違法使用國家、自治區明令禁止、淘汰的工藝、設備行為,推進“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工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臨河區擬實施工業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萬元)

巴彥淖爾市圣泉生物能源公司植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

年處理各類農作物秸稈50萬噸

230000

中節能有機廢物綜合利用項目

年處理有機廢物50萬噸,生產天然氣2500萬立方米,有機肥5萬噸

50000

大有年產20萬噸有機肥項目

年產有機肥20萬噸

56000

富源農產品搬遷改造項目

番茄加工和制糖項目整體搬遷

16000

富川飼料年處理50萬只肉羊項目

年初肉羊50萬只

12000

山東力諾太陽能光伏電站

120MW光伏電站、20MW光伏溫室大棚

120000

創意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

20MW太陽能光伏農業1000畝示范項目、20萬千瓦城市光伏熱電聯產

180000

浩森公司梳絨、紡紗生產線項目

年分梳無毛絨1000噸、紡紗350噸、羊絨衫30萬件

30000

際華森普利服裝加工皮業項目

年產250萬平方尺防寒裘皮、250萬套防寒裘皮服裝制品

12000

保稅物流園區110KV變電站工程

110KV

3600

內蒙古能源建設有限公司2×350MW熱電聯產項目

2×350MW

300000

電網建設

改造及新建電網

123000

 

第三節  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發揮市府所在地優勢、地理區位優勢、交通樞紐優勢,提升改造傳統服務業,推進發展新興服務業,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規范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堅持高標準規劃、高端化發展,推動服務業向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促進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服務業對經濟、就業的貢獻能力。

——著力打造現代物流產業集聚區。依托京藏高速、臨哈高速、臨甘一級公路等區位交通優勢,加快推進巴彥淖爾現代農畜產品物流園區建設。創新園區發展方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投資的開發建設模式。優化園區布局,調整完善園區規劃,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加快推進鐵路貨運站東遷工作,新建臨河鐵路貨運中心,爭取批準在園區內設立(B型)保稅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園區配套項目引進建設,借助物流園區正式通關優勢,積極引進建設大型物流、出口產品加工、農畜產品加工等項目和陸港生活配套設施等項目,提升園區綜合經營能力。積極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番茄、籽仁類、脫水菜、肉食品、保健食品、醫藥品、絨紡品等優勢特色產品出口。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構建公、鐵、航立體聯動國際物流體系,打造支撐地方經濟的外向型物流園區;依托巴運物流園區,做大做強第三方物流,引導區域內大型工業企業剝離服務業務,發展服務業外包業務;鼓勵物流企業在全國各地設立甩掛站場,拓展業務空間;整合規范小型物流企業,鼓勵通過兼并、收購、重組等方式擴張規模,提升競爭力;搭建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整合散、小、零、亂的貨運信息市場,按照企業主導、政府扶持的原則,建設集中統一、覆蓋廣泛、查詢便捷的集貨運信息查詢、網上在線跟蹤等功能為一體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四季青瓜果蔬菜批發市場東遷工程項目建設,力爭早日投,積極打造自治區西部最大、輻射全國的綠色農畜產品物流集散地。

——加速發展特色旅游業。充分挖掘旅游資源,依托河套農耕文化、走西口文化、蒙元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底蘊,發展文化旅游。依托湖泊、水系、沙漠等自然資源,發展沙浴、沙漠探險、水上運動等健身休閑旅游。依托農牧業科技示范園、特色集鎮、美麗鄉村、工業博物館、工業品展覽館等產業特色,推動旅游與農牧業、工業、城鄉建設的有機融合,打造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圍繞旅游線路打造百里葵花帶、千畝蔬菜種植園,將慶豐西街打造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民族風情一條。提升甘露寺、慈云寺、浩彤現代農業觀光園、浩澎現代農業觀光園、巴彥淖爾市地質博物館、文博中心、科技館、九莊、總干渠風景帶、多藍湖等旅游景點知名度,加快推進鏡湖及永濟渠生態旅游景觀帶綜合開發項目,打通與臨河城區的景觀連接線,形成沿黃河景觀帶、總干渠黃金水道、永濟渠生態景觀帶、高速出口景觀群環城景觀帶等一批亮麗景觀帶。發展鄉村種植觀光游、農事民俗體驗游,完善萬豐民俗村、狼山鎮富強村鄉村旅游功能,開發鏡湖旅游景區,開拓河套特色旅游線路;打造區域特色旅游品牌,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全力推進國家級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創建工作,2017年,建成國家5A級旅游區。加快建設旅游咨詢全覆蓋,加大旅游停車點建設力度,完善旅游道路標識系統和自駕游基地等一些旅游發展硬件建設,力爭將臨河建成內蒙古西部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樹立旅游資源共享理念,主動融入“巴烏寧”、“呼包鄂”旅游帶,承接寧夏、甘肅、青海旅游市場,聯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加強文化旅游商品開放和市場營銷,充分利用河套歷史文化資源和特色農業資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休閑旅游文化產品,提高旅游產品附加值。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施重大文化工程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示范基地建設,以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微創業文化企業為抓手,培育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文化項目。注重文化傳承創新,提升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繼續辦好沿黃公路自行車賽、龍舟賽等體育賽事,爭取更多國家級體育賽事在臨河舉辦,促進文化、體育、旅游相互融合發展。壯大文化企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臨河,打造河套文化名城。

——大力發展金融業。全力扶持河套農商行發展壯大,積極引進有實力的知名金融企業入駐臨河,鼓勵支持村鎮銀行,規范發展小額貸款機構,逐步建立多層次、廣覆蓋、服務有力的金融服務體系;積極協調金融、保險企業拓展經營業務,加快產品創新,開展網貸通、卡貸通、小企業循環貸款等多種形式的便民信貸、儲蓄、保險項目;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充分調動融資性擔保公司開展涉農涉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擔保業務,支持轄區內融資性擔保公司做大做強;繼續爭取自治區財政對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業務的風險補償資金,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擴大項目融資、消費信貸和融資租賃業務,鼓勵草原宏寶等企業上市融資,積極推進企業發展債券融資、債券金融等新型金融業務;加快農村金融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以土地承包權抵押、大棚抵押、牲畜抵押、資產抵押發放信貸資金。

——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制定符合臨河實際的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引進培養電商人才,支持傳統企業借助互聯網工具實現創新發展,支持商貿企業建立面向城鄉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平臺,加快建設和培育電子商務產業園、孵化園。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商業特許經營等新型商業業態。依托畜牧產業發展優勢,做大做強羊畜產品電子交易平臺,打造特色農畜產品電子商務核心圈。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步伐,推動農村經濟多元發展。推進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快遞業和電商融合發展,推動快遞下鄉。

——著力發展信息咨詢服務業。著力推進“數字臨河”建設工程,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利用,提寬帶速度,擴大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消費,推進通信、廣播電視、計算機互聯“三網融合”。推動政府、社會、企業、城鄉信息化進程,加快發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上銀行、網絡廣告、網上娛樂、網上查詢等信息服務和信息消費。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服務外包、商務咨詢、科技咨詢等服務項目,推動服務業向高品質方向發展。

  ——提升發展商貿流通業。整合規范城市各類專業市場,推進汽車、農機劃行市,加快整合煤炭、建材等專業市場,發揮規模效應,提高整體競爭力和運行質量。繁榮農村市場,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十三五”末,建成大型專業化農貿市場5個。每個鄉鎮建設1個中型農貿市場,每個市場具備計量、梳理、分級、包裝、銷售、信息、物流等功能。努力拓展周邊盟市及相鄰區市場,鼓勵企業進入大中城市創建綠色、有機食品直銷店、專營店、專營區、連鎖超市等多元營銷模式。加快實施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和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推進產銷對接。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完善“農超對接”、“農批對接”、“配送下鄉”、“物流進村”、“場地掛鉤”等農畜產品供銷模式,提高農畜產品流通效率,力爭打造自治區特色農畜產品與電商充分結合的先行示范區。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制機制,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完善政府采購、招投標等制度。加強對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的監督管理,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水平,造統一開放、文明規范的市場經營秩序。建立完善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信用記錄制度和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打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轉型發展房地產業。有序調整房地產開發節奏和規模,合理控制房地產開發用地投放量,以需求為方向,優化住房供應套型結構。推進住房建設和消費模式轉型,圍繞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合理引導居民住房消費。推進住宅產業化,鼓勵實施住宅全裝修,推進綠色建筑以及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應用。

——支持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圍繞老人服務、嬰兒服務、病人服務三大消費領域,推動健康養老、文化娛樂、家政服務、社區服務、環保服務等服務業快速發展,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積極鼓勵和引導開發適合老年人基本特點的健身娛樂、休閑、旅游、教育文化生活性服務業,全方位開發老年服務消費產品。建立健全家政服務網絡,加快制定家政服務企業標準和規范,加強行業管理,促進行業自律,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加快發展總部經濟。支持市域內企業集團在臨河建立企業總部,強化對企業總部供熱、供氣、供水、排污等配套建設的扶持,保障企業總部高效運行,提升臨河經濟集聚能力。

 

臨河區擬實施的服務業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萬元)

巴彥淖爾現代農畜產品物流園區鐵路貨運中心項目

物流園區裝卸場等站場設施及線路長度10.347公里

40000

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

總占地面積196萬㎡。以生態保護、文化傳播、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包括蒙元文化展示區、都市文化休閑區、黃河文化展示區、農耕文明觀賞區、生態漁業體驗區、生態休閑娛樂區、水上活動娛樂區等7個功能區

56000

浩彤現代農業觀光園

建設現代設施農業觀光旅游區、農產品加工交易區、農民新村住宅區,并配套高檔公寓、星級酒店、生態餐廳、商業步行街、幼兒園、超市、醫療服務站等

98000

金榕合作社現代農業觀光園項目

建設萬畝現代民俗美麗鄉村觀光園

12000

南海子金色河套旅游度假村

建設水上游樂區、休閑垂釣區、沙漠觀光區、民俗風情區、別墅區等五大旅游區域

1500

鏡湖及永濟渠生態旅游景觀帶綜合開發項目

鏡湖及永濟渠兩側景觀打造、旅游和房地產項目綜合開發

200000

海德堡金馬旅游度假村

景區占地4500畝,水域1500余畝(天然淡水湖),是集餐飲、住宿、會議接待、農林種植、水產養殖、生態農業、沙漠開發、康體療養及旅游度假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23000

昭君湖旅游度假村

景區建設六個功能區: 觀光游樂區、度假娛樂區、觀光農業區、沙漠觀光區、旅游商品購物區、寺廟觀光區

13000

蒙元民族文化風情街

在慶豐街建設蒙元文化博物館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創業大廈,打造蒙元特色餐飲,創建西部區民族特色食品級地方土特產集散中心,民族服飾批發零售集散地

20000

陽光文化城(產業園區)

占地52878㎡,園區總開發規劃32萬㎡

200000

平房區綜合改造工程

改善平房區水電路環境等基礎設施條件

1000

第四節  全力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統籌協調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構筑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監測體系以及水生態修復和保護體系。重點實施鏡湖、青春湖、黃河濕地生態治理工程,加快推進黃河灌溉防洪工程,加強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修復改造農田灌溉和排水系統,發揮水利工程供水、防洪、灌溉、生態等綜合效益,加強水源工程等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建設。提高城市防洪排澇綜合減災能力,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臨哈高速、臨甘一級公路建設,積極爭取呼包銀高速鐵路在臨河設站,全力爭取鐵路向農畜產品物流園區延伸建設,完成鐵路港與公路港的融合。完善農村路網,形成連接內外、覆蓋城鄉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加快推進各級公路建設和公路運輸綜合客運樞紐鄉鎮客運站建設,提升臨河區交通節點的服務功能。加快綜合交通服務站建設,滿足客貨“零換乘”、“無縫隙”運輸要求。加快國省干線和區鄉公路聯網升級改造。加強公路養護投資力度和管理力度,全面改造農村道路危橋,確保農村公路安全暢通。

——完善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網絡直連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促進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光纖入戶和三網融合,提高網絡資源綜合利用和信息交互能力。打造數字城市,加快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地理空間信息庫與地理空間信息分發與交換中心,促進地理空間信息資源共享與應用。重點推進一批綜合性網絡應用、公益性信息服務等重點應用項目建設。

——強化工業園區載體建設。支持經濟開發區項目引進與建設。建立健全與開發區管委會“園區共建、利益共享”體制機制,凝聚共建合力,加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力度,鞏固國家級開發區建設成果,提高園區產業集聚能力。積極探索建設“園中園”“外企園”“外省園”,有針對性地承接相關產業整體轉移。堅持城市建設與園區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形成功能互補、產城一體、融合發展格局,實現以產興城、以城聚產。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以中小企業創業園列為自治區眾創空間試點基地為契機,搭建更高標準的創業平臺,加快創建國家級創業就業示范基地。

第四章  堅持協調發展 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

第一節  加快推進城市建設

按照“中心集聚、軸線清晰、組團發展、功能配套”的空間發展思路,以“迎慶創城”為抓手,以功能定位引導布局結構取向,統籌推進城鎮建設、運行及管理,進一步完善城鎮配套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推進城市建設由量向質轉變,力爭到2020年將臨河區打造為自治區西部宜居宜業區域性中心城市。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推動中心城市、特色集鎮、美麗鄉村協調發展,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城市規劃,堅持綠色、宜居、協調建設理念,按照水、綠、文化三篇文章,統籌考慮城市的未來與現狀,合理設計產業發展功能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合理規劃廣場綠地、道路交通、學校醫院等各項功能,對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和局部地區的修建性規劃提出修改完善建議,使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合理。

——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支持棚戶區改造和城鎮建設發展的機遇,大力爭取棚改信貸資金,徹底解決歷年來棚改“半拉子”工程。堅持成熟一片、改造一片,通過拆改并舉,重點推進北邊渠、城中村、城邊村等棚戶區改造,“十三五”期間,完成棚戶區改造面積240萬平方米,完成回遷房建設18000套。加快推進平房區就地改造,堅持“宜拆則拆、宜改則改、多措并舉、分類改造”的原則,對交通便利、房屋質量較好的平房區域,進一步完善水、電、路、氣、暖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增強棚改工作實效性,改善棚戶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采取逐年分類排隊、重點推進,對全區349棟148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按照“政府投資三分之一、項目整合三分之一、住戶籌資三分之一”的辦法,分步逐年實施綜合改造,徹底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生產生活環境。

——加快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一環七橫七縱”的交通網絡,打通城區斷頭路、丁字路和封閉街區,完善城區路網框架。東西方向重點完成河套大街、慶豐街、烏拉特大街、塞北街、景觀大道等道路貫通工程;南北方向重點實施金川大道北延、水源路、豐州路、晏江路、東升路、安北路等主干道暢通工程。實現城區骨干道路與外環路連接暢通。建設橫跨包蘭鐵路線的人行通道立交橋和地下通道,打通北邊渠景觀帶和濕地公園景觀帶的廊道。基本形成完善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解決行路難問題。繼續實施城郊結合部、城中村、巷道硬化改造工程。實施陜五線、臨份線、新銀線等農村主干公路建設改造工程,形成連接內外、覆蓋城鄉的交通運輸網絡。積極推進城市公交體制改革,形成管理規范、突出公益、方便群眾的城市公共交通新機制。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公交車統一停放管理和日常保養維修場地,改造、新建公交車首末站,提高公交車運營效率。按照國家節能與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加快推進新能源公交車的使用步伐,配套推進電動公交車電站建設。建設公共自行車運營系統,鼓勵綠色出行、低碳出行。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按照國家《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十三五”期間,積極爭取國家投資10.8億元,實施污水管網改造217公里,雨水管網改造140公里,建設北邊渠地下綜合管廊工程,逐步完善金川大道、新華街、河套大街等地下管廊建設規劃,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在城市主干道兩側合理規劃建設水沖廁所,解決如廁難問題。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積極完善城市功能建設。建設“一環兩帶、五橫五縱、斑塊相接”城市綠地系統,提升城市綠地率,完善城市生態環保、美化景觀、休閑游憩、文化活動、科普教育等綜合功能。實施園林綠化提檔升級工程,分年度改造花都公園、北郊公園、消防主題公園和雙擁公園、林研所植物園,規劃建設大型植物博物館。建設章嘉廟游園式觀賞苗圃,打造“塞外綠城”。因地制宜配置體育健身設施,規劃建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開放各類機關事業單位運動、活動場所,打造15分鐘健身圈。繼續推進城市水系景觀建設。盡快總干渠、鏡湖、青春湖等城市外環水體與金川河、北邊渠等城市內環水系貫通,引水入城,構建環城水系,建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水相依、親水休閑、人水和諧的“草原水城”。

——著力推進智慧臨河建設。研究制定“智慧城市”總體規劃,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主攻智慧政務、智慧民生、智慧產業、智慧基礎設施四大領域,通過市民、企業、政府、第三方組織的共同參與,對城市各類資源進行科學配置,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創新低碳的產業經濟、綠色友好的城市環境、高效科學的政府治理,最終實現市民高品質生活。

第二節  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加快集鎮建設。 按照“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強”的思路,加快完善集鎮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發揮集鎮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優勢,引導人口少、產業聚集度低的自然村向集鎮集中搬遷,對搬遷后的土地實施復墾,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同時完善集鎮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實現農村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力爭更多集鎮、村莊列入上級重點鎮、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的建設盤子中,爭取更多的項目建設資金,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具體措施,促進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村集體收益分配權。

——發展河套特色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地區文明精髓和文化根基,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自然生態景觀資源,也是我國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博物館”?!?/span>十三五期間,做好傳統村落的摸底排查及申報工作,重點發展傳統村落或旅游特色明顯自然村落。積極籌備,做好烏蘭圖克鎮紅旗三組、新華鎮哈達五組、雙河鎮馬場地村一、二組等12個村莊的傳統村落申報工作,使其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加大對地域風情、傳統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和傳承力度,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培育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特色文化村,弘揚農村生態文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號)配合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在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補助的前提下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保護,探索建立傳統建筑認領保護制度。加大宣傳力度群策群力推進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村民對傳統村落保護意識,最大限度爭取群眾支持;將傳統村落保護相關要求融入村規民約制定中去,切實約束和規范村民行為,使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在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的同時,具備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的防災安全保障和基本的保護管理機制,進一步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大力發展河套特色傳統村落。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注重“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繼續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民主體作用,把村莊規劃與群眾意愿相結合,加快完成自然村建設改造任務。對于城關、曙光、雙河、八一等城區周邊村莊,通過拆遷改造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對接,加快融入城市步伐,使村莊變社區,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對于基礎條件較好、人口相對集中的自然村,著力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以八一鄉聯豐村、雙河鎮進步村、干召廟鎮永豐村、狼山鎮富強村為典范,實現就地城鎮化。對于農業發展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劣、人口居住分散的自然村實行整村搬遷,在遷入區建設移民新村。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十三五”期間,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3357戶。探索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辦法,推行“戶投放、村保潔、鎮收集、區清運處理”的農村垃圾統一收集和處理運作模式。建立個人繳費、村集體籌集、鄉鎮(農場)補貼和區政府獎補的“四位一體”環境衛生保潔籌資模式,實現農村環境衛生干凈整潔。發揮項目支撐作用,加快柴草和秸稈的轉化利用,實現農村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繼續延伸村莊道路硬化工程覆蓋里程,實現全區173個行政村、農場分場,符合條件的自然村道路硬化全覆蓋。

第三節  統籌推進城鄉管理

——提升城市服務水平。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數字化城管、市場化運行工作新機制,實現城市管理由粗放到精細、由低質到高效的轉變。搭建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臺,推進“互聯網+城管”模式,實現城市管理的高效化、規范化、標準化。深化“大城管”改革,推進城市管理領域執法權相對集中,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構建運轉協調、執法高效、廣泛參與、群眾滿意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搭建城市服務信息化平臺,整合物業、家政、快遞等城市服務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能,方便群眾生活。深入推進市政環衛體制市場化改革,建立高效管理、精細作業、成本節約的運作模式,營造更加整潔有序的城市環境。加強小區物業管理,規范服務標準,建立物業評價退出機制,做大做強物業企業,強化日常監管,全面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嚴格執行小區住宅竣工驗收制度,打造智能化精品小區,從源頭上消除物業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隱患。構建物業管理聯合執法機制,對小區內亂搭亂建、亂堆亂放、擠占消防通道等違法違規行為開展集中整治,營造良好人居環境。落實街道辦事處對小區物業管理的主體責任,發揮社區網格化管理平臺的作用,強化對小區內部環境和物業管理企業的監管和考核,實現管理長效化。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心城區以生活服務和社會服務為支撐,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宜居水平,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的承載力和吸引力。雙河區以文化產業為支撐,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產業項目引進建設。經濟開發區以工業產業為支撐,完善基礎設施,加快項目引進和建設。保稅物流園區以現代物流產業為支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推動城市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覆蓋,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協同發展新格局,逐步建成功能配套、宜居休閑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加強“五城同創”。把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環保模范城、園林城、衛生城、雙擁模范城,作為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有力抓手,深化思想認識,形成創建合力,著力推動創建工作常態化開展,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感。樹立“重在參與、重在過程,讓群眾得實惠”的創城工作理念,以創城為民、惠民、利民為出發點,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管理水平,改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使創建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臨河區擬實施的棚戶區改造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億元)

北邊渠棚戶區綜合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8500戶,棚改占地面積278萬平米

69

臨河區周邊城郊村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1049戶

5

朗潤園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322戶

1.5

山河東苑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450戶

3

富蓮嘉瑞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249戶

1.5

光大花園二期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131戶

0.6

萬豐新村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148戶

1.2

納帕溪谷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215戶

1.5

經濟技術開發區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236戶

1.7

日信花園棚戶區改造項目

改造戶數336戶

2

臨河區永豐街南、勝利路西、宏豐街北 吉祥路東(鳳凰城)住宅一期建設項目

一期建設用地面積3.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

1.4

巴彥淖爾市華泰麗都小區(B15號地塊)棚戶區改造B區住宅二期項目

二期工程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

0.5

龍湖灣三區棚戶改造項目

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

4.5

臨河區擬實施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億元)

雙河區雨水管網工程

敕勒大街、九原大街、云中大街、綏遠路、朔方路五條道路雨水管網66.3公里

0.89

雙河區污水管網工程

九原大街、永豐街、敕勒大街、原亭街、云中大街、安瀾街、永平路、太安路、廣牧路、強家路、先鋒路、朔方路、高闕路、永平路、綏遠路管網工程110公里

2

臨河區街巷污水管道及硬化工程

鋪設污水管道長度:82059米 道路硬化面積475135米

1.1

臨河區天然氣輸配二期工程

1、門站1座。2、輸配管網45.8KM及調壓箱2座。3、天然氣基地基礎綜合樓1座。4、放散塔1座。5、門站輔助用房。6、CNG加氣母站1座。7、其他設施

0.78

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擬在巴市醫院推廣實施)

1、三聯供能源站一座。2、燃氣內燃發電機組等設備。3、配套附屬設施

0.806

雙河區市政道路工程

敕勒大街、九原大街、云中大街、綏遠路、朔方路五條道路33.4公里

4.84

先鋒南路工程

全長3.58公里

4

敕勒大街(金川南-先鋒南路)

全長2.2公里

1.43

臨河區城市污水管網擴網工程建設

污水管網269公里及泵站建設,其中:主管網139公里,支線管網130公里

3.25

臨河區北邊渠等地下市政管廊項目

12km地下管廊建設,管網及污水處理廠建設

5.4

河套大街道路配套管網建設工程

團結路——朔方路長4526m,寬50m,管網5.4公里

2.1

水源路道路配套管網建設工程

八一街——烏拉特大街長2931m,寬40,管網3.5公里

0.41

臨河區雨水管網配套建設工程

臨河區130公里雨水管網敷設

2.1

東興路、治豐街、成宜路道路及管網新建工程

東興路新建道路1000米,敷設管網3900米;治豐街新建道路2178米,敷設管網11330米;成宜路新建道路980米,敷設管網5100米

0.6721

臨河區臨磴路污水管網工程

污水管網長度:3700m (管徑:800mm)

0.148

巴彥淖爾市臨河黃河水廠(一期)供水工程續建

供水規模10萬噸/日,新建凈水廠深度處理車間、二級加壓泵站、清水池及附屬設施,鋪設輸配水管網58公里

3

臨河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

改造和更新供水管網34公里

0.46

臨河區新建供水管網工程

新建供水管網80公里

1.43

臨河一水廠除砷改造工程

新建除砷設施,處理能力4.4萬噸/日

0.181

臨河區城網工程

城網管道工程預計鋪設21.6公里

0.1592

雙河區天然氣輸配工程

1、高中壓調壓站1座。2、次高壓管道22.4KM。3、中壓管網29.8KM。4、汽車加氣站1座。5、基地綜合樓。6、其他設施

0.4768

包頭至臨河輸氣管道工程(臨河段)

項目總長度約238.1公里其中臨河境內長度約37.77公里

0.8064

巴彥淖爾市耀進燃氣有限公司加氣站工程

年銷售天然氣14600噸,新建LNG加氣站一座,站內新建站房1150.24平方米,罩棚520平方米,地埋儲氣罐50平方米,設四條車道,配建4臺加氣機

0.195

內蒙古欣榮燃氣有限公司CNG加氣子站項目

日加氣規模2萬Nm3,新建CNG加氣子站一座

0.085

巴彥淖爾市恒延龍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增建LNG、CNG混合加氣站項目

日加氣規模3萬立方。增建服務用房1187.2平方米,設備間187平方米,加氣站罩棚450平方米,購置LNG加氣設備一套,CNG加氣設備一套

0.18

巴彥淖爾市廣匯天然氣有限公司110國道LNG/L-CNG項目

日加氣規模1.5萬立方,新建一座LNG/L-CNG加注站

0.125

內蒙古鼎盛新能源有限公司加氣站項目

日加氣規模3萬立方米

0.35

巴彥淖爾市廣匯天然氣有限公司加氣站項目

日加氣規模2萬立方米

0.1

巴彥淖爾市暢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加氣站項目

日加氣規模3萬立方米

0.21

內蒙古國新能源有限公司加氣站項目

日加氣規模3萬立方

0.15

巴彥淖爾市陽光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擴建3X7MW背壓式熱電聯產工程

新建一級熱力管網79.27公里、水—水熱力站(新建156座)、地熱井(20眼)、光伏發電(1.5MW)、撤并整合供熱區域內小鍋爐房78座(鍋爐98臺)及改造供熱管網185.8公里,新建熱源首站一座

12.3

臨河區集中供熱工程利用德國促進銀行貸款項目

3臺65t/h中溫中壓循環流化床鍋爐配3臺7MW背壓式汽輪發電供熱機組及配套的相關系統

1.8

臨河區臨五路污水方溝工程

鋼筋砼污水方溝長度:4600m (寬4m * 高1.6m)

0.368

巴彥淖爾市臨河東城區污水管網工程

建設管道總長9301米

0.25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生活垃圾轉運站建設工程

新建9座、改建1座封閉壓縮式生活垃圾轉運站

0.2462

 

臨河區擬實施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億元)

干召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工程

日處理2000噸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管網改造17.3公里

0.2565

新華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工程

日處理1000噸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管網改造18公里

0.24

狼山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工程

日處理2000噸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管網改造17公里

0.235

圖克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工程

日處理2000噸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管網改造17.5公里

0.2375

城關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工程

日處理2000噸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管網改造17.6公里

0.238

白腦包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工程

日處理1000噸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管網改造17.8公里

0.239

集鎮改造及配套建設工程

臨河區新華鎮污水管網改造1.8公里,狼山鎮集鎮污水管網2公里及污水設施改造,干召廟2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圖克2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城關2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及污水設施改造,白腦包1.7公里污水管網建設

0.27

干召廟鎮CNG供氣項目

1、天然氣卸氣站1座及其相應附屬設施。2、輸配管網約3KM及配套調壓箱柜。3、CNG加氣站1座及其相應附屬設施

0.13

狼山鎮CNG供氣項目

1、天然氣卸氣站1座及其相應附屬設施。2、輸配管網約4KM及配套調壓箱柜。3、CNG加氣站1座及其相應附屬設施

0.13

雙河鎮CNG供氣項目

1、天然氣卸氣站1座及其相應附屬設施。2、輸配管網約5KM及配套調壓箱柜。3、CNG加氣站1座及其相應附屬設施

0.15

新華鎮CNG加氣站

CNG加氣站1座及其相應附屬設施

0.055

狼山鎮污水處理工程

日處理污水2000噸,鋪設DN300mm-600mm污水管網11.186公里。建成后,污水出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標準,年減排COD794噸

0.1539

雙河鎮污水管網工程

鋪設DN200污水管網11公里

0.101

新華鎮污水管網工程

鋪設DN300.DN400.DN500共計7.12公里

0.055

城關鎮生活垃圾轉運工程

日轉運垃圾60噸,轉運站3座

0.051

烏蘭圖克鎮隆勝集鎮污水處理工程

鋪設DN400污水管網11.5公里

0.1035

干召廟鎮生活垃圾轉運工程

日轉運垃圾50噸,轉運站4座

0.056

干召廟鎮污水管網工程

日處理污水0.0195萬噸,鋪設DN70污水管網7公里,鋪設DN30污水管網3公里

0.0738

干召廟鎮東區污水管網工程

鋪設DN70污水管網8公里

0.13

第五章  堅持綠色發展 優化生態環境

堅持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富區、綠色惠民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切實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努力把祖國北部疆這道風景線打造的更加亮麗,營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  強化生態環境建設

“十三五”期間,完成造林20.3萬畝,實施全部鄉鎮農場集鎮綠化和893個村屯綠化。2020年全區有林面積達到55.3萬畝,灌木林面積達到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7.7%,實現高標準農田林網化和平原綠化目標。按照“擴量增綠、提檔升級、園藝造景”綠化思路,圍繞城區、城郊七大出口,保護綠地,保護綠化成果,完善綠化功能,加大養護力度,下大力氣抓好黃河濕地公園園林景觀綠化工程鏡湖濕地綠化升級改造工程,完成78個老舊小區、40處街景游園綠化,城市綠地率達到36%,人均公園綠地達到9平方米。積極爭取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植被恢復、濕地保護、重點區域綠化等項目資金,吸納社會資金,圍繞國省干道、區鄉通道,全力實施重點區域綠化,大力發展經濟林和林產業,不斷拓展造林空間,提升造林水平,推進城鄉一體化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加大林地林木資源保護力度,在全社會形成“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的綠色生態氛圍,同時,加大對地質環境治理的力度和投入,堅持走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臨河區擬實施的生態環保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萬元)

哈高速公路綠化工程

綠化過境長度16.8公里

5000

甘一級公路綠化工程

綠化過境長度48公里

7000

包蘭鐵路綠化工程

造林綠化7500

8000

臨策鐵路綠化工程

造林綠化1700

4000

重點通道綠化工程

沿黃公路、臨分線、治召線、臨白線等重點通道綠化255公里

61700

十個全覆蓋村屯綠化工程

擬完成人工造林893個村屯綠化

4000

新華林場沙漠公園建設

人工綠化5000

18000

臨河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人工造林5萬畝

1500

內蒙古萬林源種苗繁育基地特種苗項目

建育苗基地2200

1200

京津風沙源二期人工造林工程

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

3000

臨河黃河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

保護恢復生態濕地4637.6公頃

15626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質增效項目

提高5.0萬人口的飲水標準

6250

聯邦制藥鍋爐煙塵及脫硫重大技改項目

煙塵及脫硫技改

5000

富源熱力公司鍋爐煙氣脫硫技改項目

煙氣脫硫技改

1500

陽光能源公司改造脫硫除塵設備工程

脫硫除塵設備購置

1200

聯邦制藥污水深度處理工程

處理高濃度結晶母液4000t/d

6000

生活垃圾無害化綜合處理項目

建日處理1000噸垃圾無害化處理廠1座,38座生活垃圾轉運站及設備和車輛購置

46100

餐廚垃圾綜合處理場建設

日處理100噸餐廚垃圾

6255

餐廚廢棄物處置工程

加強餐廚廢棄物處置

1000

“明廚亮灶”電子眼工程

廚房、冷菜加工間、糕點加工間和消毒間等安裝電子監控設備

1000

壓縮式垃圾轉運站

新建城區壓縮式垃圾轉運站10座,鄉鎮壓縮式垃圾轉運站21

4462

第二節  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牧業、服務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利用率。加強高能耗行業節能改造和能耗管控,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行動,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能耗,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實現中水回用。

    ——建立完善循環型工業體系

按照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原則,推進重點行業及產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推廣循環經濟先進適用技術和典型經驗,建設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工程,支持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活動。優化整合環境科技資源,推進資源節約循環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促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從源頭減少污染,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以減少廢棄物處理量為目標,促進資源高效利用。

    ——建立健全循環型農牧業體系

探索實施循環經濟發展引領計劃,重點推進現代低碳循環示范農牧業工程建設,建設一批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扶持建立種植業、畜牧業低碳循環示范園區,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通過建設一批低碳、綠色、循環、有機現代農牧業企業和重大農牧業項目,大力提高循環型農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積極營建地區循環型農業經濟小生態。

      ——健全推進循環型服務業體系

推進旅游、商貿流通、現代物流等產業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形成綠色、高效的循環型服務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循環型旅游業,保護性開發旅游資源,合理確定景區游客容量,開發綠色旅游產品,倡導低碳旅游出行,鼓勵旅游景區使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產品與交通工具。支持商貿流通企業開展采暖、制冷、通風、照明、冷藏等系統節能改造。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回收體系,分類回收廢棄包裝物、廢棄食品、垃圾等廢棄物和廢舊商品。推動廢棄物處理方式由無害化處理為主向資源化利用為主轉變。建設餐飲業電子眼工程和餐廚廢棄物處置工程,全面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

第三節  加強環境綜合整治

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環保戰役,實施好以治理工業污染、防治道路建筑揚塵、繼續推進集中供熱、拆除城區燃煤零星分散小鍋爐為重點的“藍天工程”。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實施好以治理工業煙霧、粉塵,防治道路建筑揚塵、控制汽車尾氣。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將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總氨、總磷等排放納入環境質量約束性指標。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污許可制,實行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嚴格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各項具體任務,協調做好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等任務指標。加大飲用水源地保護,因地制宜推進湖泊、黃河濕地、鏡湖濕地綜合治理,實施地下水保護和超采漏斗區綜合治理。將城鄉居民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納入本規劃予以保障。建立和完善居民飲用水源地環境監管和安全飲水工程良性運行機制。推進農業節水、中水回用工程,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全面控制工業、農業、生活等重點污染源污水排放,推進污水處理廠和收集管網建設。督促番茄、脫水菜企業配套完善或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

——建設節水型社會。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推進農牧業節水、城市節水、企業節水,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實現生活污水中水回用,建設節約型社會。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加快建設城鎮、工業園區再生水利用設施,推進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和雨水集蓄,引導和鼓勵工業生產、城鎮綠化、車輛沖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優先使用再生水。實施嚴格的工業取用水定額管理,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淘汰落后的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強制推行公共建筑采用節水器具,更新改造公共供水管網。

——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積極防治農田土壤面污染源,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禁用高毒和高殘留農藥。開展農田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工程,重點治理基本農田和蔬菜基地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有機物污染。

——加強城市噪聲治理。積極治理機動車噪聲,依法限制重型機動車(貨車)進城。嚴格執行城市功能區劃分,嚴禁在人口密集區域布局工業企業,依法整治施工噪聲,開展“寧靜城市”、“寧靜社區”建設。

——加強土地資源治理。貫徹執行《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產量,促進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投資項目向重大工程和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傾斜,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加強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強化氣象災害預警監測,培育和扶持地區應急產業發展并初具規模。

      ——加強環境綜合監管。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推進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大力加強環境保護行政綜合決策能力、執法能力、監測能力、信息化能力建設,使環境保護能力建設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推進監測站標準化能力建設,實現監測系統規范運行,監測數據準確可靠。建設污染源環境監控體系,配置相應應急裝備與取證設備,進一步提高環境監管和環境事故應急處置能力。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大力改善環境宣教、信息、科研、統計、評估等環境管理基礎條件,建立較為先進的環境科研、監測體系,完善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重點加強工業園區的環境應急儲備,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積極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嚴格認證執法,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環境安全,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第四節  高效節約利用資源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執行能源消費總量與能耗下降強度雙控制,實施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計劃,推進工業企業余熱余壓利用。圍繞化工、建材、有色、電力等高耗能行業,實施能效提升計劃,深入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動全區單位工業增加值持續下降。加快綠色建筑建設和既有建筑改造,推行居住建筑、集體宿舍、托幼建筑、醫院住院部病房、賓館建筑65%的節能標準和其它公共建筑50%的節能標準,鼓勵建筑領域采用節能型建筑結構、材料和產品。大力推廣應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加快液化天然氣加氣站建設。推廣節能電器和綠色照明,打造低碳社區。開展低碳試點城市建設,鼓勵綠色出行,完善城市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系統,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和非機動車出行比例。對能耗大戶進行能源審計,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優先發展公共通,落實國家新能源公交車推廣利用指導意見,加快新能源公交車替換燃油公交車步伐,加大對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公交車推廣利用的政策和財政扶持力度,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逐步發展新能源公交車,2016年—2020年新增及更換的公交車中新能源公交車比重分別達到10%、15%、20%、25%和30%。

——加強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嚴格土地用途管制,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確保耕地紅線,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糧食安全。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對土地資源的需求,積極推行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加大對搬遷后村莊土地的復墾利用,清理整頓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控制建設用地總量。

第六章  堅持共享發展 保障社會民生

第一節  保障教育優先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

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優先保障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優先引進教育人才。強化政府教育發展職責,相關職能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興辦教育。進一步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教育投入機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要根據城市發展和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保證中小學校建設與城市發展同步,合理規劃配置教育資源,優化學校設點布局,“十三五”期間新建、改擴建3所公辦幼兒園、5所中小學。

    ——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分階段實施第二期、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加快發展優質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落實新建小區配套建設幼兒園政策,繼續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深化學前教育改革,進一步完善幼兒教育管理體制和發展機制,加快幼兒園標準化建設,推進城鄉幼兒園捆綁式發展,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城鄉幼兒園園長、教師輪崗交流。到2020年,高標準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起布局合理、覆蓋城鄉、辦園規范、師資達標、保教質量合格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9.5%以上。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健全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在財政撥款、教師配置、學校建設等方面向農村學校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向資金困難學校傾斜。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著力完善學?;驹O施和教學儀器裝備,實現經費投入標準化、辦學條件標準化、師資配置標準化和教育信息標準化。2017年,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健全農村留守學生關愛服務體系,落實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工作,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探索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模式,全面提升學校教育品質和辦學特色,加快縮小城鄉、校際教育差距。

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深入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探索建立適應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教學管理制度,打造高中教育品牌,全面提高高中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重點發展民族教育。深化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把民族團結教育貫穿、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育人全過程中。堅持優先發展民族教育,落實民族教育投入和扶持政策,加快改善民族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重點辦好臨河回校。

——創新教育機制

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校長、教師分類培養、分層次培訓體系。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建立教師編制與崗位聘用分離機制,建立教師多元儲備機制,積極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現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

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做好“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做好同頻互動課堂建設與應用工作,開展網絡教研活動,推進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優化教育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與教學方法,建立和規范教學改革管理制度,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加強區域和學校課程開發、實施、評價和管理,規范區域和學校課程設置,建立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質量監測體系。加強中小學辦學行為管理,開齊開足各類課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完善扶困助學體系

完善貧困家庭幼兒資助,逐步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力度,健全普通高中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暢通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渠道,落實城鄉低保家庭大學生資助政策。健全完善“政府主導、學校聯動、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全方位學生資助體系,實現資助從幼兒到高中的全覆蓋。

——加強教育督導

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和責任督學隊伍建設,完善督學、督政、監測評估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提升教育督導工作科學化水平。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第二節  全力發展衛生事業

    ——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醫療機構布局,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在城區內建立功能較為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每個辦事處設立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鄉鎮設立一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設立一所村衛生室。加快發展遠程醫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十三五”期間新增一級醫療機構、二級蒙中醫院各一家,完成人民醫院遷址改造項目,實施七所鄉鎮衛生院的業務用房的改擴建。按需對門診部、診所、醫務室、護理院等機構醫療設備進行合理配置,加強臨河區疾控中心的設備裝備配置,全面完成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基本設備的配置。建成衛生信息中心、衛生決策支持平臺、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平臺、信息發布與增值服務平臺,建立數字化醫院系統、疾病預防與控制信息系統、公共衛生應急指揮與決策系統、醫療救護信息系統、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基層衛生業務信息系統、健康教育業務信息系統。推動二級醫院與自治區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會診、實現與自治區衛生信息合作與對接,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以醫學重點學科建設為載體,探索“學科帶頭人+團隊+平臺”的人才發展模式,培養和聚集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中青年優秀骨干人才。加強基層衛生隊伍建設,積極引導較高素質的衛生技術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工作。到2020年,公立醫院醫生全部達到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村醫80%達到中專以上學歷,逐步提高全科醫生的從業比例,衛生管理人員崗位培訓率達100%。

——加強衛生執法監督能力。加快推進衛生監督機構規范化建設和基層衛生監督協管員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建立區級衛生監督信息網絡平臺,有效整合全區衛生執法監督信息數據處理與交換平臺,提高衛生監督執法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報告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衛生監督執法綜合考核機制,完善執法監督績效考核制度。

——積極推動社會辦醫試點。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放寬準入條件,清理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相關行政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優化社會辦醫政策環境,落實對非公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醫保定點、職稱評定、等級評審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在土地、財稅、投融資等方面放寬社會辦醫,放寬對非公立醫院的數量、規模、布局以及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的限制。到2020年民營醫療機構固定資產、實際床位、門診和住院服務量要達到總量的30%。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推進重大疾病防治建設。全面加強艾滋病、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繼續加大布病健康教育力度,鞏固布病、砷中毒、氟中毒、碘缺乏等地方病和職業病防治成果。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力度,加大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點疾病防治的行為干預和健康教育。圍繞人口老齡化及慢性病的快速增長,要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全面做好老齡人口信息化管理與體檢等預防性工作。加大對重大疾病和職業病防治機構設施設備的投入,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隊伍穩定的疾病防控技術服務、健康檢查、診斷治療等防治體系。加強職業健康管理,依法組織從事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愛國衛生工作。

——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解決公立醫院改革中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人員編制、財政投入、人事薪酬制度、政策性虧損等核心瓶頸問題,徹底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實施分級診療,逐步建立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雙向轉診的就醫制度,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深層次發展。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區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四大醫療衛生體系,重點提升生殖健康、婦幼保健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加快全科醫生和家庭醫生等醫療資源建設,著力培養一批能夠滿足需求、結構合理、業務精湛的全科醫生隊伍;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實施醫生和居民簽約式服務,力爭到2020年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簽約醫生,每個居民有一份電子化健康檔案。健全藥品供應和質量安全保障機制,確保用藥安全。推動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監管體制、高效規范的醫藥衛生運行機制、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可持續發展的醫藥衛生人才保障以及蒙中藥事業發展機制等醫療衛生體制機制。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質量安全治理體系。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推進計生服務轉型,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提升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大力提高住院分娩率,使全區婦女兒童“兩綱”指標達到控制目標。加強出生缺陷干預,全面實施孕前優生檢查,完善計劃生育服務、健康教育、優生咨詢、高危人群指導、孕前篩查、營養素補充等保障工作,加強孕產婦及兒童系統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到2020年,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十萬分之二十以內,嬰兒死亡率低于10‰。

——提高老齡社會服務水平。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支持發展健康養老產業,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構建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格局。一是要全力辦好公辦保障性養老機構,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強化政府兜底作用。二是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激發社會資本舉辦養老服務的活力。三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區養老和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積極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資源,發展日間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人照料和臨終關懷服務。培育扶持為老服務社會組織,大規模培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成熟護理水平的保姆和護工隊伍,滿足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到2020年,公辦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1200張,民辦機構養老床位達到3000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到35張以上。

第三節  加快發展文體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臨河區文化體育標志性建筑建設,在雙河區建成1個集文藝演出、休閑健身、文化培訓、廣場集會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園區。在城區建成標準化足球場、標準化游泳館、綜合性體育館、圖書館、文化館等。以社區、村鎮為依托,推進基層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使基層文體基礎設施在社區、村鎮均勻分布,適度向老舊小區傾斜,提高普及率和使用率。在各社區、村鎮建設籠式足球場、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社區文體活動中心、文化大院、鄉鎮文體活動廣場、村組文化活動室等,同步推進基層文體活動場所的器材配送配套服務。 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目標。 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和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加強廣播電視、“村村響”、“戶戶通”工程建設維護管理。

——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加強文體產業市場規劃引導,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引導文體類經營場所向規?;?、連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規范的市場體系。健全組織管理機構,加強文化市場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版權、專利、文物、競技、博彩等各類文體市場管理的規范性,強化輿論監督,加強新聞媒體對文體產業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宣傳,積極引導經營者依法經營。多元化多渠道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制品、演出娛樂、電影電視劇、動漫游戲等傳統文化產品市場,建設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文化產品市場,培育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開拓農村文化市場。

——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設立“臨河區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體項目建設文化精品生產。發展培育和扶持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藝術服務企業,大力發展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網絡文化服務等小微文化企業,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和文化創造活力,活躍文化市場,充分發揮在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補的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鼓勵文體類企業在當地拓展業務,提高臨河文體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文體產業市場化運作,大力實施“人才興文”戰略,創新文體專業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推進文體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人才流動綠色通道,大力引進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 

——加快公益文體單位改革。加快制定出臺文化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依據文化體育部門管理職責,重新核定文化體育單位機構編制,深化文體事業內部改革,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進一步激發文體事業發展活力,構建覆蓋全面的現代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管理體系。著力解決文體單位人員的保障問題,妥善解決文體改制單位的人員分流問題。

——加強河套文化遺產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規定,推動文物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配合國家、自治區、市重點建設工程,開展區域文物調查、勘探、挖掘,加強社會文物征集和管理。健全全區文物保護網絡,實施文物電子信息網絡工程,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加強基本建設中的搶救性考古挖掘和文物保護。充分發揮文物的歷史傳承、文化教育和旅游作用,合理開發利用文物資源,舉辦文物精品展覽。強化文物執法督察和安全監管,嚴厲打擊盜掘、盜竊和走私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

  ——提升文化體育服務水平。組織舉辦春節、元宵、七一、國慶、“文化三下鄉”和消夏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惠民活動,各鎮、辦事處和村組、社區經常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鼓勵群眾創造文化藝術精品,在文學、美術、戲劇、攝影、舞蹈等藝術創作上有新突破,創作能力達到全市一流水平。以8月8日全民健身日為契機,以學校、鄉鎮、社區為重點,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全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到65%以上,國民體質測試合格率接近90%,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突破3000名。落實15分鐘健身圈規劃,轄區內各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所屬的體育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率達到90%以上。大力開展特色競技體育職業培訓,建設足球特色學校,大力發展足球等普及類體育運動,重點發展社區足球,到2020年普遍建立社區足球配套設施、工作機制等,推進社區足球活動普遍開展。積極申請和舉辦各類品牌體育賽事,推動競技類體育賽事與旅游觀光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倡促進全民健身城市主題,打造以體育為特色的城市新名片。

臨河區擬實施的民生領域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萬元)

臨河區人民醫院改造項目

建筑面積22696

10000

臨河區鄉鎮中心衛生院建設(干召廟鎮衛生院、狼山鎮小召衛生院、白腦包鎮中心衛生院、新華鎮古城衛生院、狼山鎮中心衛生院、干召廟鎮黃羊衛生院、白腦包建設衛生院)

門診病房綜合樓(干召廟鎮衛生院1500㎡、狼山鎮小召衛生院1500㎡、白腦包鎮中心衛生院1200㎡、新華鎮古城衛生院1400㎡、狼山鎮中心衛生院1500㎡、干召廟鎮黃羊衛生院1400㎡、白腦包建設衛生院1400㎡)

3000

臨河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項目

新建(或改擴建 11個社區衛生服務門診病房綜合樓15000㎡

6000

臨河區蒙醫中醫醫院建設項目

蒙醫中醫醫院門診病房綜合樓10000

6000

地方病防控建設項目

地方病防控

1000

臨河區基層醫療機構設備配置

置基層醫療機構設備500臺

4000

爭取“雪炭工程”補貼資金

新建一個簡易體育健身場館2000平米

700

全民健身體育館

新建2000平方米簡易綜合體育館

700

農村小型體育健身廣場

硬化籃球場、羽毛球場10個10000平米

300

全民圖書館

新區建圖書館1

4000

全民文化館

新區建文化館1

5000

文化產業園區

雙河區建成1個集文藝演出、休閑健身、文化培訓、廣場集會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園區

10000

臨河區恒遠食品加工園

改造完善園區設施,入住食品加工小作坊200-300戶,每戶生產加工使用面積150平米

1000

基層文體基礎設施建設

建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5個,社區文體活動中心6個,文化大院30個,鄉鎮文體活動廣場9個,村組文化活動室50個

1500

農場文化體育廣場安裝配送器材

10個農村文化體育廣場配送文體器材

100

村級文化活動室配送器材

50個村文化活動室配送文體器材

40

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配送器材

6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配送器材

45

擴建第九小學

征地40畝,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建標準塑膠操場

22000

新建匯豐小學

征地90畝,建筑面積26000平方米,建標準塑膠操場

12000

新建聯邦制藥幼兒園

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

1500

新建朔方實驗中學

建筑面積19600平方米

8500

新建奧林國際幼兒園

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

800

雙河區中小學幼兒園

占地120畝,建筑面積共計33550平方米,其中雙河中學20030平方米、小學9520平方米、幼兒園4000平方米

11000

臨河區鄉鎮學校標準化操場

14個鄉鎮小學除新華和干召之外,每校建300米跑道標準化操場

1200

臨河九中塑膠操場

400米跑道塑膠標準化操場

1200

新建職業教育園區

整合全市職業教育資源,新建職業教育園區,占地300畝,建筑面積55000平米

34000

新建第十小學

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

12000

新建第七小學

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

10000

標準化足球場建設

建設標準化足球場2個

3000

籠式足球場建設

建社區、村鎮籠式足球場10個

400

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

加大全區公務員及專業技術人員網絡在線培訓力度,增強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整體素

60

養老社區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養老機構及配套設施

500

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程

建本地區高校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見習基地,增加吸納畢業生就業見習的單位個數及見習人數

150

第四節  著力推進脫貧攻堅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2017年,國家標準貧困線下的312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建立形成農村貧困人口動態脫貧機制。

    ——實施精準扶貧工程。要堅持“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切實”的國家扶貧開發新方略。“六個精準”就是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身上;“五個一批”就是在具體扶貧舉措上,要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異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四個切實”就是切實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扶貧,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全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由區城投公司多方籌資,利用兩年時間,完成干召廟鎮、白腦包鎮、烏蘭圖克鎮、城關鎮、雙河鎮、狼山鎮、新華鎮、八一鄉八個鄉鎮4442戶、12619人、378500平方米的扶貧搬遷安置。配套建設街巷硬化、供水、綠化、活動廣場、公廁、垃圾池等基礎設施工程;文化室、衛生室、養老院等公共服務工程棚圈及倉儲等生產發展工程。

    ——創新扶貧工作方法。健全完善領導干部幫扶脫貧制度,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建立扶貧濟困信息平臺,有效整合各類扶貧資源。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參與扶貧。完善“政府投、行業扶、銀行貸、群眾籌、社會幫”的多元投入機制。大力開展定點幫扶和對口幫扶,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動員和組織全區各行政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企業對全區扶貧村的貧困人口采取包干的方式實施定點扶貧,一戶一策培育能脫貧致富的增收產業,切實打好脫貧攻堅戰。

    ——加大扶貧投入力度。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積極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確保政府扶貧投入的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各部門安排的各項惠民政策、項目和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向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區政府根據脫貧攻堅實際需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扶貧資金投入,以扶貧規劃為引領、以扶貧項目為平臺,把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集中使用。加大金融扶貧力度,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部門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在扶貧開發中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建立扶貧資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強化社會監督,保障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

    ——加快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優先配套完善貧困村組基礎設施,保障貧困家庭的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脫貧能力,重點加強貧困農民勞動培訓。探索就業、參保、社會救助扶貧聯動機制,引導和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逐步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扶貧新模式。

    ——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實現區委統籌、區政府負責、鄉鎮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區黨委政府承擔主體責任,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制,把扶貧開發工作實績作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大幅提高減貧指標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指標中的權重,建立扶貧工作責任清單。

第五節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

    ——努力拓寬多元就業渠道。完善全區統一規范的勞動用工制度和就業管理服務網絡,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建立失業統計制度和失業預警機制。加強同工同酬的勞動待遇管理力度,引導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高技能人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擴大退役軍人、農牧民勞動力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開展職業培訓行動,加強就業援助,積極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整合就業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崗位、企業輔助性崗位和就業項目攤位,加大對“4050”、殘疾人、少數民族、“零就業”家庭等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力度。健全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加大對婦女創業就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實施政府公共服務購買機制,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開發就業崗位,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充分就業。著力化解就業難題,合理使用和儲備高校畢業生、蒙漢雙語大學生人才資源。

——做好就業創業服務工作。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及相關設施建設,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利用好微信、手機報刊等網絡媒體,提高就業服務信息化水平。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落實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引導和扶持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充分做好外出能人返鄉創業潛力挖掘工作。推進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大力引入電商,鼓勵培育小微企業及電子商務企業,建立小微企業創業基地,鼓勵與引導當地畢業生在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實現就業。加快創業投資發展政策研究制定,完善退出和風險分散機制。強化政府資金引導作用,重點圍繞綠色農牧業與商貿物流產業,推動建立一批創業投資機構。加大困難家庭就業援助力度,重點加強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就業創業工作。

——切實支持眾創眾籌經濟發展。認真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依托中小企業創業園,圍繞產業發展重點,完善企業初創、成長、成熟等階段政策支持體系,積極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和眾籌等各類創業項目,引進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機構,讓每個有創意愿的人都有機會和空間,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創、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高層次人才招聘,建立綠色通道引進碩士以上學歷人才,優化全區人才綜合層次,推進對高層次人才的行政審批、手續辦理、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為高層次人才的就業創業提供優惠政策和載體平臺。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服務能力。落實好創業培訓、場地租賃、貸款扶貧、融資擔保、稅費減免等各項優惠政策。

    ——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建立健全“辦公聯合、案件聯處、執法聯動”機制和定期通報制度,完善勞動爭議預警機制,相關部門提前介入,事前監控。健全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建設,加大勞動監察力度,規范企業勞動用工行為,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足額收取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嚴厲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違法行為,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和完善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根據用人單位勞動用工情況評定等級,向社會公示。加強勞動保護,注重對勞動者的人文關懷。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第六節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繼續提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農?;A養老金穩步增長,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待遇標準穩步提高,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發揮醫??刭M作用。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并軌制度的落實。推動“各鄉鎮農場街道年度社保擴面計劃”,逐年提升企業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參保比例,提高外來從業人員參保率。加快街道、社區、鄉鎮社?;鶎臃掌脚_建設,行政村普遍實施勞動就業和社保協管員制度?;緦崿F社保公共服務網絡全覆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2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8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9萬人,統一社保持卡人數達到23萬人。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統籌與多層次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住房保障工作。高度重視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與資金投入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量。加強規劃布局引導,進一步在新城、重點功能區、產業園區等地區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力度。完善保障性住房規劃設計專家評審機制,加強保障性住房的標準化設計,加強工程質量管理,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質量。到2020年,建設保障性住房2000套。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多渠道籌集房源和資金,切實增加公共租賃住房供應比例和規模,提高公共租賃住房管理水平。全面推進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實現新建改造并重,完善保障性住房準入、審核和分配制度,科學有效配置住房保障資源,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機制與政府回購機制,全面實施保障房“陽光工程”,全程引入廉政風險防控和效能監察機制。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配套救助政策,突出抓好低收入家庭、特困家庭、農村五保、孤殘人員和低保等邊緣群體救助,逐步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臨時救助和慈善援助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扎實推進救急難工作,進一步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健全社會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確保困難群眾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體系,積極發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等普惠型社會福利事業、社會公益事業以及慈善事業。建立困難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實孤兒基本生活、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保障政策,提高智障、精神疾病和重度殘疾人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加快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以同步增長原則制定工資指導線。努力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進一步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提高居民股息、利息、紅利等財產性收入,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推進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土地流轉,使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加大再分配收入調節力度,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基本養老金水平,著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速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通過使用權、物權抵押、入股、租賃等方式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認真落實上級各項惠民政策補貼,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穩定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農民收入水平。擴大勞務輸出,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活動,完善鼓勵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稅收政策。

第七節  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加快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促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和完善新型城鎮化體系,提升城鎮配套服務設施和管理水平,著力打造魅力臨河。積極補齊短板,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和諧臨河。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著力打造文明臨河。增強發展的整體性,開創相互促進、協同推進的良好發展局面。立足社會實踐,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不懈的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踐行中國夢的偉大理想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和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教育,鞏固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想基礎。創建文明城區、雙擁城區、智慧城區、綠色城區、和諧城區,推動全區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加強國防教育和雙擁宣傳,認真貫徹落實雙擁工作政策法規,深入持久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成效顯著的軍地軍民共建 雙擁模范單位、雙擁模范社區和雙擁模范城活動,加強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一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干部群眾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扎實推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等創建活動,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培育社會新風尚。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政務誠信帶動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第八節  統籌推進公共服務進程

加強街道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厘清政府、社會組織、居委會的職能邊界。按照精街道、強社區的總體思路,繼續推進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減少管理層級,提升服務效能。發揮好社區信息服務平臺作用,提高網格員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全面實現信息化支撐、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到2020年建成基礎設施功能完善、管理體制高效運行、專業化社會服務水平大幅提高的社區治理體系。

第七章  堅持開放發展 打造發展活力

第一節  堅持融入發展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認真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自治區《參與“絲綢之路”建設實施方案》,充分發揮臨哈高速、臨甘公路等物流通道優勢和保稅物流園區通關優勢,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經濟發展大通道,謀劃沿線區域經濟發展,努力加入甘寧沿黃線路經濟發展團隊。提高保稅物流園區通關能力,發展陸港經濟,擴大番茄、籽仁、脫水菜、絨紡品、面粉、肉食品等優勢特色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進對外貿易向優質優價轉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蒙古國資源,發展境外煤炭資源和有色金屬深加工,支持落地加工產業發展。立足地區特征,積極發展面向俄蒙歐的毛紡、農畜產品等出口加工業。

——借力京津冀實現加快發展。借助京津冀、環渤海等區域產業轉移機遇,加大農畜產品等優勢資源對外輸出和旅游資源吸引力度,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機制。積極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資源要素整合、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協調與合作,促進資金、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對接共享。擴大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合作,有選擇、有重點地主動承接轉移東部發達地區科技、人才優勢。

——加快融入呼包鄂經濟帶建設。圍繞臨河區農牧業與水資源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引入呼包鄂地區資本、項目和技術人才,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經濟與水煤組合產業,重點加快推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電力、煤化工和有色金屬產業,完善網絡、提升質量,努力打造全國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區和西北地區重化產業后備基地。

第二節  堅持引進發展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十三五”期間,招商引資仍然是我區實施投資拉動戰略的重要選擇。立足地區農畜產品加工和區位交通等比較優勢,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分析研判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產業發展和轉移態勢,把握國內外企業投資動向,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對接招商,促進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板塊招商。圍繞食品、絨紡、生物制藥等產業延伸、補鏈、升級、配套,加快引進建設一批符合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具有發展潛力的大項目、好項目,推動形成上下游銜接、水平分工互補、垂直分工銜接的多元產業體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強化項目策劃儲備。立足區域資源、環境、政策優勢,精心策劃論證一批投資規模大、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形成“策劃一批、推進一批、實施一批、建成一批”的重大項目梯度推進格局。做細項目前期工作,強化儲備項目前期調研論證,做實項目落地條件,推動成熟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盡快形成生產能力,為經濟發展加注活力。

第三篇  實施保障

第八章  全面推進深化改革 激活發展新動力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五位一體”的布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第一動力,以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促進發展,建立健全各項發展制度,積極推進機制體制創新,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第一節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堅持從影響和制約臨河區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努力構建優良經濟社會環境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責任政府、法治政府與服務政府。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因地制宜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改進政府決策協調機制,提高政府決策效率和科學性。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推進政企、政事、政社、政資分開,減少政府對市場和社會的直接干預。發揮政府的主導和調控作用,由主要依靠項目審批、安排資金、檢查調度等行政調控,轉向運用市場、財稅、法律等綜合調控。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擴大和完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目錄,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項目,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管理方式和監督約束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穩步推進政府行業管理、微觀事務管理等職能向有資質的社會組織轉移。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重點做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接、放、管”,承接好國家、自治區和市下放的權力;國家、自治區和市明確規定取消的事項,全部下放企業自主決策。建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制度,清單之外一律不得設置行政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生產經營活動和資質資格許可等事項。完善政務服務中心功能,整合工程建設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項目,強化部門、審批事項“兩集中、兩到位”工作。推行網上聯合審批系統,建立全流程公開審批機制。建立審批事項限時辦結制度。完善審批跟蹤評估和監督追責制度。改革市場準入制度,繼續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實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制度。

第二節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繼續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改革,建立土地流轉產權交易中心,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開展以農業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水域灘涂養殖權、承包土地收益權、經營權等為標的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明晰農村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創新管理和抵押、擔保、轉讓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完善農村產權糾紛調解仲裁機制。支持涉農金融服務,探索建立財政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辦法,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扶持和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種養大戶等多種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進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創新。積極推動灌區水管體制改革,理順水費形成機制。加快培育現代職業農民和合作組織職業經理人。穩步推進農場改革,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發揮農場國有資源優勢,逐步剝離農場社會職能,創新農場經營體制,促進農場產業化、市場化和企業化發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事權和支出相適應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完善財政預決算公開制度。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合理控制舉債規模。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深化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加強財源建設,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全面推進綜合治稅工作,規范稅收征管秩序,提高稅收收入質量。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拓展多樣化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綜合運用信托、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加大有效信貸投放。發揮銀信部門融資主渠道作用,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三牧、科技型企業的支持,保證重點工程和項目資金需求,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改組改造城投公司、市政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等國有企業,促使其盡快實體化運營。

第三節  深化重大領域改革

——深化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推進人大工作和人大監督工作創新,健全依法決策程序和機制,完善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探索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開展專題協商議政活動。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合理界定政府職責范圍,推行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加大公共資金、國有資產(資源)、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監督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政府、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各司其職。進一步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職能,加強政府社會治安、公共應急等能力建設。支持民族聚居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盡快建成蒙元文化風情街,發揮民族產業示范帶動效應。完善促進少數民族發展政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扎實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制定《臨河區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面貫徹落實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建設有關要求,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加快文化市場綜合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綜合執法機構設置,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建設一批現代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經費補貼制度。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凈化網絡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強對互聯網的宣傳管理,牢牢掌握網絡主導權。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提升新聞發布工作水平。建立《臨河報》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機制。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推進教育、衛生、就業、社保等民生領域制度創新,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人民群眾。提高社會治理水平,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推進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建設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發展觀念,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加大安全生產整治和“打非治違”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遏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和裝備建設,及時有效應對各類突發性事件。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支持體系。

——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和自然生態開發保護制度,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完善重大規劃和重大決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完善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治機制,健全部門協調聯動的環境綜合管理體系。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自然資源資產定期普查更新制度。落實嚴格的林地保護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設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茖W配置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加強地下水節約保護,嚴控超采地下水,推進鏡湖水源地濕地保護等工程建設。強化城鎮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垃圾及醫療廢物處理體系建設。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強化污染防治,全面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環境監控和污染治理全覆蓋。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整合生態環保領域各種專項資金,引導和支持重點領域、重點企業推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第九  全面推進依法治區 建設法治臨河

全面推進依法治區,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事關人民幸福安康。要扎實推進依法治區各項工作,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一節 推動全民守法

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長期基礎性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實施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重要法規規章列入黨組織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必修課,開展領導干部法治知識培訓輪訓。搞好面向青少年的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城鄉社區廣泛開展案例普法和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社會征信體系和工作機制,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遵法守法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食品經營企業誠信經營機制和優勝劣汰機制,規范食品藥品經營市場,強化食品藥品監管機制創新,實行最嚴格的食品藥品監管制度,保障人民群眾食品藥品消費安全。

第二節 建設法治政府

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于政府工作全過程,堅持依法行政,確保政府每一項權力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按照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的要求,建立健全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推動各部門各單位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建設,明確行政權力運行的原則、流程、方式、時限和責任。加強臨河區地方性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清理、審查備案,形成區域相對統一的法制環境。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加強城市管理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建立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重點評估決策實施對社會穩定、生態環境、經濟等方面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健全和完善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探索建立專家咨詢團,對重大決策事前合法審查、組織專家咨詢。推進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強化政府統籌推進全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職責和執行職責。全面加強基層司法所建設,發揮司法所在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基本原則,依法保護群眾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動,加快推進宗教場所依法治理長效機制建設。

第三節 加強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有效防止干預司法活動。加強司法監督,規范司法行為,落實司法責任制,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探索推進“陽光司法”,進一步完善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制度,擴大公開范圍,拓寬公開渠道,創新公開形式,以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正廉潔。進一步完善司法聽證制度以及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群眾旁聽庭審、裁判文書上網、訴訟檔案查詢等制度。推進司法信息化建設,加大數字法庭建設力度,建立案件信息查詢系統,推行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同步記錄、同步顯示。

臨河區實施的依法治區重點項目

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總投資(萬元)

司法所基層基礎設施建設

臨河區20個司法所基礎設施建設

2600

社區矯正中心

社區矯正中心業務用房建設

270

中途之家建設

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服刑人員的過渡性安置幫教基地建設

1470

法律宣傳教育基地

建設法治教育宣傳基地

400

法治公園建設

標志性物體、法治燈箱、法治涼亭、法治長廊等法治元素建設

1000

拘留所改擴建項目

增加拘留監舍4300平方米

989

建設無房城區派出所

先鋒所、開發區、曙光所、城關所4所無房城區派出所

1840

改建危房城區所

改建團結所、新華街、東環3所危房城區所

1380

建設無房農村所

古城所、丹達所、雙河所9個無房農村所

2000

危房改建農村所5

白腦包所危房改建農村所5

1100

臨河高速出口檢查站

臨河高速出口檢查站300平方米

69

東源黃河大橋檢查站

東源黃河大橋檢查站300平方米

69

警務技能訓練基地

警務技能訓練基地8500平方米

1955

警犬基地警犬用房

警犬基地警犬用房3000平方米

690

地電建設項目

地電配置

20

地下流體項目

地下流體

15

地震應急裝備建設

購置地震應急裝備

50

臨河區應急減災指揮中心

應急減災平臺、DLP實時監控系統、高清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災害監測網絡、信息傳輸系統、預警信息發布網絡。配置公文流轉系統,天氣分析系統,應急信息收集上報系統,應急減災指揮系

500

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園地建設

氣象儀器實物展臺、氣象衛星、多普勒測雨雷達、基層地面氣象觀測站、雷電、龍卷風模擬等模型,以及用于人工防雹業務,人工增雨和大氣探測等業務的自控微型無人駕駛飛機等實物;觸摸屏及科普顯示播放設備等

150

食品藥品監管能力提升工程

配備食品藥品快速檢測設備

135

食品藥品安全電子監管系統建設

食品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等質量安全、行政審批、執法監管等方面的軟硬件建設

180

 

第十章  優化發展環境 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環境是競爭力、生產力、吸引力。經濟發展環境是一個地區思想解放程度、市場發育程度和政府執政水平的具體體現,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發展前景和后勁。

第一節  著力優化招商引資環境

全區各級各部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全力打造臨河區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文環境的優化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對典型事例進行報道,為優化環境造勢,深化廣大群眾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重要意義的認識,使優化環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切實增強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做貢獻的自覺性。全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思想環境、適宜創業的人才環境、政策寬松的干事環境和誠信法治的社會環境,達到良好的政情人情商情效果。

第二節  努力打造清廉政務環境

全區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為突破口優化發展環境,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政府的組織和管理,及時把政府決策、服務程序、辦事指南向社會公布。切實降低項目建設、企業發展和群眾創業的支出成本。

第三節  大力規范文明執法環境

要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程序,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不斷強化執法單位“規范執法、守信執法、文明執法”的理念,確保人民群眾的權益得到維護。對投資者,只要他們不踩紅線、不碰高壓,就全力支持他們放手發展經濟。

第四節  全力營造優良服務環境

完善創業平臺扶持政策,抓好具體政策落實,對引進的各類經濟實體在企業發展、投資條件、稅收負擔、公平競爭等方面一視同仁。加大創業平臺資金支持,拓寬創業融資渠道,著力破解項目推進資金瓶頸,加大中小企業發展金融支持力度,幫助解決融資難問題。完善中小企業平臺孵化機制,配套創業平臺孵化基地基礎設施,落實創業孵化基地創業補貼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及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創業培訓力度。多學習和借鑒經濟發達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做大做強創業孵化平臺。

第五節  傾力打造良好社會環境

    增強司法部門為投資者服務意識,及時依法懲處各種危及企業投資者生產經營和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政法機關對投資者舉報、控告、申訴要及時受理,迅速查辦,依法從重懲處犯罪分子。通過打擊干擾企業正常生產、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凈化社會風氣,積極營造全社會遵法守法的良好環境。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市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提升文明程度。

 

第十一章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 為規劃順利實施提供組織保障

進一步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確保規劃落到實處,各級黨組織必須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領導,切實為實現“十三五”規劃奮斗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

——加強黨的領導。各級黨組織必須提高領導發展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十三五”規劃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障。

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各級黨委(黨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完善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辦法,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完善信息發布制度。

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專業化水平。重視培養使用年輕干部、婦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黨外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強化干部教育培訓,完善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推進干部能上能下。穩步提高村組干部待遇,拓寬村干部選任渠道,調動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帶領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黨建活動經費,抓好村(社區)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為重點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有效擴大基層組織覆蓋和黨的工作覆蓋。深入推廣黨領導下的“村民代表會議制”、“黨員星級化管理”、“民主評議黨員”等工作載體,切實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貫徹《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貫徹全面從嚴治黨1+3”制度體系,認真落實“三嚴三實”要求,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和自治區28條、市委26條配套規定,健全改進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不懈反對“四風”,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動員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充分發揚民主,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宣傳和組織群眾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激發各族人民熱愛臨河、建設臨河的主人翁意識。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的共識和力量。高度重視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黨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

——加強規劃實施。“十三五”期間,要全面貫徹黨中央、自治區黨委、市委和區委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理念、發展定位、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確保“十三五”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明確任務分工。由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區直各部門參與的規劃推進領導小組,強化政府規劃的意識,明確政府的領導責任,扎實推進“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區發展改革部門要發揮好組織協調的作用,科技、教育、住建、國土、財政、環保、工業、農業、商務、交通等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

健全規劃銜接協調機制。強化目標任務、空間布局、政策制度、具體規劃銜接,把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年度計劃中,落實到各項發展措施上,落實到各類建設項目上;專項規劃要與本規劃相銜接,統一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規劃體系。

改進績效考核。完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辦法,調整和優化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將政府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作為約束性指標,強化公共服務、社會治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指標考核。激勵全區干部集中精力、發揮智慧,全力推動總體發展規劃的實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歷史的使命。實現“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必須緊密團結在區委周圍,自覺接受區人大、政協的監督,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弘揚總干精神,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為建設富裕、文明、美麗、幸福新臨河而努力奮斗!


 
           
主辦:臨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臨河區政務服務局
蒙ICP備13003680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8020002    蒙公網安備:15080202000021號
網站地圖    網站支持IPv6
電話:0478-8526765
<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