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中文版  |  蒙文版
當前位置:首頁>規劃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日期:2012-03-13 22:11  來源:臨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錄入:web  
    
臨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一)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加快推進富民強區、再造新強勢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本綱要根據十七屆五中全會及《中共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委員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編制,系統總結“十一五”期間成績、經驗及存在問題,客觀分析“十二五”期間臨河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和形勢,提出“十二五”期間臨河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府工作重點,引領全區人民建設更加全面的小康社會。

 

第一章  強化基礎,經濟社會有序發展

第一節 “十一五”回顧

 

“十一五”期間,臨河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準確把握宏觀形勢,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始終堅持在困難中前行,在穩定中發展,以項目為載體,強力推進“三化互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承接和保持了強勁的發展態勢,“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翻番,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到201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8.9億元,年均增長20.2%,超過自治區和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1.2億元,年均增長1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9.7億元,年均增長31%。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74.7億元,增長2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8億元,年均增長14.5%;財政總收入達到16.1億元,年均增長1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125.6億元,年均增長24.9%,五年累計達47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86元,年均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577元,年均增長1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6.2億元,年均增長21%。與“十一五”末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6倍,財政收入增長3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7倍。經濟發展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

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工業規模加速擴張。“十一五”期間,臨河區政府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立區、工業強區”戰略,工業的主導地位逐漸形成。以工業園區建設搭建發展平臺,以項目建設打造支柱產業,工業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多億元,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近7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臨河熱電廠為基礎的電力產業園,以西部銅材和天河化工為代表的冶金化工產業園,以聯邦制藥為核心的制藥產業園,以魯花、恒豐為龍頭的綠色食品產業園,以雙河金天陽為骨干的絨紡產業園,以團羊水泥、美廈鋼構為主導的建材產業園六大工業板塊。到2010年末,工業總資產達到248億元,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利稅35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43%;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6家,實現增加值67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90%。全區經濟實現了以農業為主導向以工業為主導的轉型,2010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第三產比重17.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7.4:50.2:32.4。

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夯實?!笆晃濉逼陂g,臨河區以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為重點,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目前已形成年加工面粉50萬噸、番茄醬10萬噸、脫水菜6000多噸的能力,年肉羊分割達到300萬只,成為自治區西部最大的肉羊加工集散基地?!捌髽I+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區綠色、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84萬畝,種植業產值達到24.8億元,種植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畝均凈收益達到630元。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不斷提高,年畜牧業實現增加值8.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2%,農民來自畜牧業的人均純收入達3535元,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農村勞務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五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1.18萬人,2010年農民人均非農收入達786元,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經濟社會得以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建設19個新農村示范點、150個推進點,推廣了整村搬遷、擴容提質、高效農業、養殖小區、舊村改造5種示范引領模式,大力開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事業顯著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現代服務業檔次顯著提升。圍繞打造綠色農產品中心、物流中心、中心城市的服務業發展功能定位,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臨河東郊投資1.3億元的國際家具建材城已建成運營;臨河北郊肉食品產業園區已進駐肉羊屠宰、分割加工企業6戶;投資1.3億元的巴運物流中心已經建成;正在建設的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畜產品(B)型保稅物流園區,總投資20億元,將建成具有內陸港功能、以倉儲配送、精選分裝、通關交易為主的物流中心,目前已完成投資10億元。以四季青瓜果批發市場、稷豐糧油批發市場、狼山瓜籽市場、肉羊產業園區為依托的綠色農畜產品市場體系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機制優化、支撐有力現代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到2010年,臨河區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8億元,同比增長14.5%;實現稅收8.7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51%;服務業從業人員達到12.6萬人。

三、中心城市初具規模

圍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城市品位進一步提高,城市功能進一步健全。全面完成了城區拓展工程,臨河新區17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全面配套,政府等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住宅區等生活設施建設進度加快,金川河水景廊道初具規模?!笆晃濉币詠?,臨河區城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57億元,重點實施了五大工程。一是道路工程。完成了水源路、利民街等12條主次干道的征、拆、配套建設工程,形成六橫六縱道路框架;完成10條次干道人行步道的硬化改造,完成了舊區光輝南路、北環東路等七條道路的新修改造工程;實施了居民巷道治理150條,實施了城郊排污擴網、臨狼路排污、污水處理廠泵站擴建、五原路方溝襯砌等工程,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二是園林綠化工程。建成大型公共綠地12處,街頭綠地140處,城市各類綠地面積6030畝,綠地率21.3%,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3平方米;三是房地產開發。建成和在建住宅樓900多萬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達到28.5平方米。四是集中供熱工程。建設連接西區供熱管網,完成北邊渠底部管道施工15.7公里,城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70%。五是天然氣工程。年供氣量達到1486萬立方米,實現城市集中供氣率60%以上。按照“提升品位,集聚人氣,搭建農村經濟平臺”的總體思路,加大了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小城鎮功能,以“城區為核心,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2010年,全區城鎮人口達到31萬人,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55%提高到的57.8%。

四、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到2010年,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12280元和5144元,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改善,通訊工具、電腦、汽車等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城鎮居民和農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2005年的33.6%和37.4%降到30.13%和30%,人民群眾的消費預期不斷提升。就業再就業工作扎實推進。五年來,全區城鎮累計新增就業人數15233人,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6822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萬人。建設保障性住房56.6萬平方米,解決了6000多戶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發放廉租房租金補貼360萬元,1852戶低保家庭受益。醫療、救災、教育等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社會互助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并軌運行,“全民醫?!钡目蚣芑拘纬?。到2010年末,全區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6萬人,醫療保險23萬人,工傷保險4萬人,生育保險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5萬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2.9萬人。

五、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改革穩步推進,建成自治區教育工作優秀旗縣區、自治區學校管理先進區?!皟苫膘柟烫岣咴鷮嵱行?,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高考本科上線率明顯提高,超過了自治區平均水平,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機制實現了全覆蓋。發動全社會開展捐資助學,幫助7600名貧困學生入學就讀,全區貧困學生實現零輟學?,F代遠程教育實現全覆蓋,農村學校衛星接收計算機網絡教室配備率達到100%,實現了“校校通”。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全區覆蓋城鄉的三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和社區衛生服務覆蓋面均達到100%。人才事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區人才總量達到2535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為6522人,占26%;黨政人才為12385人,占49%;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為3756人,占15%;農村實用人才為2688人,占10%,人才總量逐年上升、人才隊伍結構逐步完善、人才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文化體育蓬勃發展,先后建成了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7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改擴建文化站10個,完善了村文化室15個,公共文體服務網絡得到了較大改善。生態環境得以保護,安全生產進一步落實,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符合要求,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5.43%?!笆晃濉币詠?,全區累計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34起,死亡29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23人,下降27%。

回顧“十一五”臨河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主要是:

1.優勢產業的帶動力不強,經濟總量偏小

臨河區仍處于經濟轉型期,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農業產業化和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龍頭企業少,工業的支撐力不強。主要表現在工業對財政貢獻小,吸納就業能力差,一些優勢產業,如農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不夠精、不夠深、也不夠大,帶動能力不強;新型工業產業的自主發展能力也較弱,需要大力的培育和引進。同發達地區相比,在先發的馬太效應面前,后發比較優勢還沒有確立和形成,擴張經濟總量的基礎差,經濟回升基礎不牢。

2.城市功能不夠完善,集聚要素能力弱

做為巴彥淖爾市的市府所在地,臨河城區的城市建設仍在加快推進中,但由于目前城市規模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同步,城市功能還很不完善;社會事業發展投入較少,公共服務水平低,集聚產業、集聚人口的能力弱,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賴中心城區中心職能的發揮,而非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拉動能力的提升,沒有雄厚的產業支撐和宜人宜業的生存、發展環境,對周圍地區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

3.財政收入增長不快,城鄉居民收入較低

臨河區人均GDP剛剛突破5000美元,處于典型的工業化初級階段,財政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新增財政收入中的可支配財力用于支持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比例很小,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一時難以根本解決,城鄉居民增收基礎不牢,與群眾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有較大差距,增強財政支撐能力、惠民能力的任務十分艱巨。

4.城鄉發展不協調,縮小差距的壓力大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臨河區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由于農業產業化及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結構調整仍以適應性調整為主,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的要求差距較大,農業難以增效,農民難以增收。加之臨河區農業人口基數大,城市產業帶動力弱,出現了以城帶鄉城不大、帶不動,以工補農工不富、補不起的狀況,與同城化的要求相差甚遠,城鄉統籌發展的道路還很艱巨。

 

第二節  “十二五” 面臨形勢

 

一、戰略機遇

1.宏觀經濟政策帶來的機遇。

世界經濟在經歷金融危機之后可望溫和回升,經濟全球化將在曲折中繼續深入發展,全球產業分工也將繼續深化,各國的比較優勢、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和層次性,使全球產業轉移的總體趨勢得以保持;國家將繼續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從201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規劃,近期將專門出臺支持內蒙古發展的政策,有利于臨河更多地爭取國家在項目、資金、政策上的支持。各級政府投資重點向民生領域傾斜,僅2010年自治區就投入396億元實施“十項民生工程”。國家正式啟動《呼包銀重點經濟區發展規劃》,確定呼包銀經濟帶為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規劃的重點經濟區域,成為后十年西部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自治區在《內蒙古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加快對優勢區域、優勢產業的整合,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并將臨河規劃為西部城市群中的次中心城市。區域經濟一體化已將臨河推到融入呼包鄂經濟圈的戰略前沿,為臨河更好地融入呼包鄂“金三角”,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競爭創造了條件。

2.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

隨著全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沿海發達地區調結構、促轉型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產業轉移的規模和速度將明顯加快。一是產業轉移規模越來越大,將進入產業轉移的高峰期。2011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將達到14000億元左右。二是產業轉移的層次逐步提高,產業轉移的重點由以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三是生產能力轉移不再是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產業轉移從原來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轉變為產業的整體性轉移,轉移的領域更寬、更大。四是產業轉移的主導角色從政府的主導作用向企業主導作用轉變。五是傳統產業采取梯度方式,主要著眼于勞動力優勢與區位優勢;而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型產業轉移以跨越方式,更注重承接地的技術、人才、研發能力等綜合優勢與信息基礎設施、體制條件等。與此同時,臨河區的交通、區位條件不斷改善,與沿海發達地區的距離不斷縮短,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的產業承接平臺不斷夯實,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已具備了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借力發展的優勢和條件。

3.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機遇

為了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加快發展,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繼續明確了要依托交通干線,重點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臨河區地處西部大開發重點區域之一呼包銀經濟帶上,隨著對這一區域開發不斷深化,受到的關注程度也日益提高。2010年3月,國務院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西部開發的六個重點。一要加大解決“三農”問題力度。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繼續推進脫貧攻堅。二要認真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要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繼續抓好事關西部開發全局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另一方面抓好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小項目,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四要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依托各類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產業。五要大力發展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六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特別將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些對于臨河區都具有十分突出的針對性,極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

二、發展優勢

1.農產品資源優勢

臨河區位于河套平原腹地,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全區地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年降水138毫米,年均氣溫6.8℃,無霜期140天左右。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為3229小時,是我國日照時數最長的地區之一。臨河區所在的河套灌區全境為黃河沖積平原,約有860萬畝耕地,是全國三大灌區之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農業歷史悠久,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臨河區有可耕地面積200多萬畝,占巴彥淖爾市可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依托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糧、油、瓜、果、菜、肉、蛋、奶等農畜產品數量大,品質好,享譽全國。年產小麥27萬噸,玉米30萬噸,花油葵15萬噸,蔬菜80萬噸,瓜類12萬噸,肉類7.5萬噸,奶類8萬噸。是全國著名的綠色產品和商品糧生產基地,已獲得無公害認證產品110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62個,有機食品認證產品12個,進入市場的農產品80%獲得無公害標志認證,設施農業面積已達1萬畝。全市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32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46家,已建立產業化種植基地138萬畝。

2.交通優勢

臨河地處京包銀蘭經濟帶上,是國家中長期規劃“五橫五縱”綜合交通網中橫向新疆哈蜜、縱向廣西防城港的交匯點。巴彥淖爾機場即將建成通航,國家干線鐵路包蘭線經過臨河以及臨策鐵路的修建,使臨河區成為2條鐵路干線的“丁”字型交叉點。國家干線高速公路丹(東)―拉(薩)及國道110線經過臨河區,使臨河區向東通包頭、呼和浩特、北京、天津等城市,向西南連接烏海、銀川、蘭州等城市;我國對蒙古國開放的甘其毛道口岸的公路212省道從臨河區經過。到目前,臨河區境內已建成的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44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公里,國省道134公里,縣道262公里,鄉道675 公里,村道2373公里。油路總里程722公里,其中農村公路黑色路面589公里。隨著臨河至鄂爾多斯公路黃河大橋、至甘其毛道口岸鐵路和公路等交通項目的建成,鐵路、公路、航運綜合交通體系即將形成,未來的臨河將成為橫向華北貫通大西北、縱向中原聯接蒙古國的主要交通樞紐,交通優勢日益顯現,良好的對外交通聯系也成為臨河區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

3.區位優勢

臨河區地處包頭與銀川之間,是《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確定的重點經濟區呼包銀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煤炭、天然氣、銅、鐵、鋅、鉛、石灰石、電石、食鹽等礦產資源幾大富集區的包圍之中,在格局上自然成為沿黃經濟帶的重要節點。臨河區作為巴彥淖爾市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極有利于發揮中心城市集聚要素的效應。位于臨河區的巴彥淖爾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B型保稅物流園區是我國西北地區兩個保稅物流園區之一。臨河區所處的河套平原,東連土默川平原,西接寧夏灌區,南鄰黃河南岸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溉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同時臨河區也處于全市確定的以110國道、丹拉高速公路、包蘭鐵路構成的發展主軸上,是全市未來發展的重點地區。依托區位優勢,將使臨河區成為一個具備承接產業轉移、集聚生產要素、發展特色經濟條件的重要區域。

4.水資源優勢

相對充裕的水資源,將成為重要的后發優勢,雖然與周邊地區同處黃河沿岸,但巴彥淖爾的水資源保障條件遠優于周邊。巴彥淖爾市水資源總量為60.2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505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居內蒙古各盟市之首;與此同時,地處河套地區的巴彥淖爾市是黃河用水的大戶,2009年分配內蒙古自治區的黃河耗水量為50.68億立方米,同比例分配河套灌區年度指標31.48億立方米。特別是臨河區,地處河套腹地,南臨黃河,渠道縱橫,排灌體系完善,年引黃水量1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補給量為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為2300立方米,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祖國的西北部水資源最豐富、最充裕的地區。臨河區大量富余的水資源為各產業的產業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在通過優化用水結構、實施節水措施,確保工業和城市用水的同時,通過水資源置換,同周圍地區雙贏開發利用煤炭、天然氣、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是周邊區域無法相比的優勢。

 

第二章  把握機遇,推進富民強區

 

第一節  指導思想和發展定位

 

 一、指導思想

突出一個主題、圍繞一條主線、堅持兩個原則、實現四個目標”。

突出一個主題,即突出科學發展主題。

圍繞一條主線,即圍繞一、三、五發展主線,就是堅持再創臨河科學發展新強勢不動搖,繼續夯實區域性中心城市、工業園區、交通樞紐三個平臺,構建綠色食品、絨紡、生物制藥、冶金化工、現代物流五大基地,不斷提升市府經濟的首位度。

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堅持富民與強區并重;二是堅持做大總量與調整結構并舉。

實現四個目標:一是打造市府經濟增長極;二是打造現代產業集聚區;三是打造綠色特色產品供應區;四是打造生態宜居區。

二、發展定位

立足臨河區比較優勢,按照區域統籌和分工協作的要求,通過強化臨河區做為內蒙古西部次中心城市,巴彥淖爾市經濟中心、信息中心、服務中心和中心城市的功能,將臨河區建成呼包銀沿黃河產業帶的核心增長極,現代產業聚集區,綠色農產品供應區,人流物流開放區,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足的生態宜居區。

1.呼包銀沿黃河產業帶的核心增長極

臨河區依托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建設,以發展產業中下游環節為主,建設現代綜合產業體系,開展與周邊地區特色產業的協作與互補,將臨河區打造為自治區新興的工業城市,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發展區的核心增長極。

2.現代產業集群區

承載巴彥淖爾市中高端產業職能,重點發展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效農業產業,培育和建設精細化工、有色金屬深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藥、裝備制造業和現代物流等新型產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提高核心競爭力,成為區域資源合理轉化和高效利用的核心,參與區域競爭的主體。

3.綠色特色農產品供應區

以巴彥淖爾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為平臺,整合臨河及周邊的農產品資源,做大做強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統籌推進現代高效農牧業發展。綠色農產品依規上市、依標上市,開展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戰略,為市場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成為自治區西部最大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4.人流物流聚集區

區域性中心城市要增強其聚物、聚財、聚人的能力,需要靠雄厚的產業支撐和宜人的生存、發展環境。充分發揮臨河區交通、區位優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城市承載力;完善工業園區和物流園區等平臺建設,加大軟硬環境建設,增強產業承載力;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強就業能力,構建功能完善、集人集物的中心城市。

5.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足生態宜居區

圍繞打造百萬人口的中心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實施西進東延、南拓北控戰略,跨越二黃河向南發展,開發雙河區;加快改造老城區,拓展朔方區,完善城市新亮點,打造兩橫兩縱城市景觀大道,加快建設城市水系景觀工程,形成河道貫通,湖面相通的網狀水系,改造城市出口和沿線景觀,構建環境優美的生態宜居區。

三、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選擇的依據:一是立足于資源和發展優勢,選擇具有存量經濟優勢的產業;二是從臨河區的功能定位出發,選擇集聚和帶動力強的產業;三是按照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選擇適宜的主導產業;四是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和巴彥淖爾市重點產業和布局選擇主導產業。

1新型工業產業

臨河區地理位置相對優越,基礎設施相對完備,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充分發揮中心城市交通、人才、區位、信息等條件,依托水資源和周邊煤炭資源及初加工產品的優勢,發展精細化工業;依托周邊地區電解銅、電解鉛鋅等的資源優勢,發展有色金屬深加工業;依托豐富的生物資源優勢,發展生物制藥產業;依托發達的農畜產品生產和加工業,培育以農業機械為主的機械裝備制造業。推進各種資源的深度轉化,延長產業鏈,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競爭能力。

2. 綠色農產品產業

發揮臨河區地處河套平原腹地的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優質、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及加工,打造國家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對農業的帶動能力。建設規?;?、集約化、標準化的種植、養殖基地,重點發展糧油、乳肉、番茄、蔬菜、釀造等優勢特色產業,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所有的農畜產品均要通過綠色農產品認證。

3. 現代物流產業

位于臨河區的B型保稅物流園區是我國西北地區兩個保稅物流園區之一,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極大地帶動效應,園區將吸引大量的國際大型物流企業,集聚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業,成為現代物流業的平臺。臨河區發達的交通聯系和物流體系,成為物流產業發展重要的支撐,市場、貿易、運輸、倉貯、包裝以及信息等現代物流業將得到長足發展,臨河區將打造成為蒙西經濟區重要的物流中心。

 

第二節  發展目標

 

一、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

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態勢,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0億元,年均增長15%,人均GDP達到60000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46億元,增長8%;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97億元,增長17%;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17億元,增長15%。財政總收入達到40億元,年均增長20 %;五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15%。

二、產業發展形成新支撐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多元發展、多級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產業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演進為12.7:54.7:32.6。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7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7%,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40%,工業就業人數達到8萬人。第三產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55%,三產就業人數達到18萬人。

三、人民生活達到新水平

把富民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接近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947元,五年平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803元,五年平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0億元,年均增長20%,人民生活達到富裕型。

四、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

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開發雙河區為城市休閑生活區,加快推進朔方區建設規模,到2015年,臨河城區面積達到88平方公里,城鎮人口4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0%,城鎮從業人數達到28萬人,占從業人數總量的85%。

五、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綠色發展,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治理。五年間新增造林15萬畝,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2%;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標達到市級要求,“三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 %。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社會保障參保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社會保障參保覆蓋率達到80%;形成較為完整的就業機制,城鎮調查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主辦:臨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臨河區政務服務局
蒙ICP備13003680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8020002    蒙公網安備:15080202000021號
網站地圖    網站支持IPv6
電話:0478-8526765
<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