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中文版  |  蒙文版
當前位置:首頁>規劃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日期:2022-10-17 09:58  來源:臨河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錄入:web  
    
臨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一篇 發展基礎

第一章  發展成就

第一節  經濟實力

第二節  三大攻堅戰

第三節  產業發展

第四節  城鄉建設

第五節  社會民生

第六節  改革開放

第二篇 發展環境

第二章  面臨形勢

第一節  國際形勢

第二節  國內形勢

第三節  發展機遇

第四節  面臨挑戰

第三篇 發展要求

第三章  指導思想

第四章  遵循原則

第五章  戰略定位

第六章  發展目標

 戰略任務

第七章  聚焦“兩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

第一節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第二節  加強流域生態治理

第三節  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第四節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

  聚焦產業崛起,建設鄉村振興樣板區

第一節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第二節  健全農牧業經營體系

第三節  推動產城深度融合


第四節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聚焦高質量發展,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

第一節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二節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勢發展

第三節  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

第四節  培育發展新動能

第五節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

第六節  提升產業載體集聚能力

第十章  聚焦雙循環格局,建設全面開放先行區

第一節  主動融入國內外市場

第二節  加強黃河流域區域間協作

第三節  深化與東部地區對接合作

第四節  主動融入自治區發展格局

第五節  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

第六節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聚焦人本理念,建設美好生活共享區

第一節  優化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第二節  全力打造高品質城市

第三節  提升城鄉管理水平

第四節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第五節  落實就業優先戰略

第六節  健全多元社會保障

第七節  推進教育強區建設

  健全公共文化體系

第九節  推進健康臨河建設

第十節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第五篇 實施保障

第十二章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第一節  加強領導保障

第二節  健全工作機制

第十三章  實施人才強區戰略


第一節  培育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

第二節  引進建設“高精尖缺”人才隊伍

第三節  優化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體制

第十四章 持續深化改革

第一節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第二節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第三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第十  全面統籌發展與安全

第一節  推進法治臨河建設

第二節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第三節  筑牢平安臨河基石

第四節  加強安全生產保障

第五節  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第六節  促進民族團結融合

第七節  強化糧食安全保障

第八節  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第九節  筑牢網絡安全屏障

第十六章  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第一節  著力優化招商引資環境

第二節  努力打造清廉政務環境

第三節  大力規范文明執法環境

第四節  全力營造優良服務環境

第五節  傾力打造良好社會環境

第六節  建立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

第十七章  加強監督檢查

第一節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

第二節  強化規劃評估監督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茖W編制和有效實施臨河區“十四五”規劃,對于深度融入巴彥淖爾市發展規劃,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目標任務,開啟現代化臨河建設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篇  發展基礎

 

第一章  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區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沉著應對,忠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奮力推進“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目標任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節 經濟實力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預計“十三五”末,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00億元,年均增長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3957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8.1億元,年均增長5.7%;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93億元,年均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累計完成289.1億元,年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完成623億元,年均增長6.3%。三次產業調整1929:52。

第二節  三大攻堅戰

風險防控積極有效。按期完成年度債務化解任務,累計化解政府債務104.85億元,爭取到國家建制縣化解試點再融資債券32.6億元、化債獎補資金6.53億元,有效緩解了債務風險。認真開展金融風險防范排查處置工作,嚴厲打擊惡意逃債、房地產領域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未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精準脫貧成效顯著。投入各類資金3.5億元,現行標準下640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10園1市8車間”19個產業扶貧項目運營良好,防止致貧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初步建立,代表自治區高質量通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驗收,“1233”產業扶貧機制入選國務院扶貧辦《產業扶貧優秀案例選編》。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全部“清零”,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有力推進。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等大氣污染防治十大專項行動,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和散煤銷售點全部“清零”;投入2.73億元,完成平房區集中供熱改造2.68萬戶、247.5萬平方米;投資983.35萬元,更換新型節能爐具6515臺,累計削減散燒原煤19.45萬噸;臨河熱電廠、富源熱力公司完成脫硫除塵提標改造工程,德源肥業大氣污染防治等一批綠色環保項目建成投運;柴油貨車污染整治取得積極成效;大力整治建筑工地揚塵污染、油煙擾民、露天焚燒、煙花爆竹燃放等環保頑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扎實推進碧水保衛戰。實施點源污染治理工程,完善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二污進行提標改造,出水穩定達到地表五類水標準;聯邦中水回用項目建成投運;投資1.28億元,建成中水回用管網96.6公里,中水回用量逐年提高;完成排干疏浚273.12公里;投入5472.38萬元對52家番茄脫水菜企業進行清潔化改造;加大對排入生活污水管網企業的執法檢查力度,從源頭保證進水水質。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建設,保障群眾飲水安全,“萬人千噸”飲用水水源地完成劃定,投資5.9億元實施青春湖、班禪召海子、新華南湖等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項目,建成內蒙古臨河黃河國家濕地公園、自治區鏡湖濕地公園,黃河水廠替代第一自來水廠投運供水,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落實各級河(湖)長266名,常態化開展河湖水岸保護行動。完成81個建制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實施四、五排干綜合治理及河道清理疏浚工程。全力推進凈土保衛戰。重點行業用地調查、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空間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全面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任務,落實土壤重點監管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完成土壤重點監管企業的監測工作,醫廢中心實現易地搬遷,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大行動,引導企業和農民綠色生產,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下降。

第三節  產業發展

現代農牧業提質增效。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樹立“畝均效益論英雄”理念,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建設成效明顯。實施鹽堿地改良、高標準農田整治76.44萬畝,累計流轉土地68.5萬畝,設施農業種植面積達到5.3萬畝;新建肉羊標準規?;B殖場(區)1651個,肉羊養殖數量達到585萬只,認定家庭農場706個,發展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87家。建成金伯利農場等62個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田園綜合體、農旅結合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巴彥淖爾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認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90萬畝,“三品一標”產品達到93款,成功創建自治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縣。

新型工業穩步發展。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41項,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73億元,全區獨立核算工業企業達到513戶,比“十二五”末增加220戶,形成以電力、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絨紡、冶化為核心的產業體系,推動工業揚優成勢。電力產業蓬勃發展,“十三五”期間完成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4項,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新建聯源熱電、聯邦制藥火力發電項目,重啟兆鑫生物質發電項目,形成以傳統火力發電為主,生物質能源發電為輔的運行模式,電力裝機容量從2015年末的630兆瓦增加到1015兆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美洋洋年屠宰肉羊300萬只、草原鑫河羊副產品精深加工、中糧面業年產12萬噸面粉生產線建成投產,全區形成年屠宰肉羊1019萬只、羊熟肉產品1000噸、加工小麥47萬噸的生產能力;春雪100萬件精紡羊絨、天馬雙面織物變換紋板技術轉化應用項目建成,絨紡企業實現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實現破題,推進恒嘉年產800噸藍寶石、四華風電年產風機120套等新材料項目建設。聯邦制藥獲得科技部“高新技術企業”稱號,三胖蛋榮獲農業農村部“第十六屆農產品交易會金獎”,草原鑫河榮獲中國肉類協會“網絡人氣中國十大羊肉品牌”。成功舉辦14屆中國羊業發展大會、中國第26屆羊絨大會,被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認定為“中國羊絨生產加工集散地”,本土品牌的認定有力地加快了工業向高端化、數字化、自動化邁進。

代服務業提檔升級。統商業布局不斷優化,維多利等大型商業綜合體業態愈加豐富,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等家居生活廣場功能日趨完善,王府步行街商圈初步形成。“天賦河套”總部基地建成運營,4家企業16款產品授權使用“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實現產銷兩旺。保稅物流中心(B型)封關運營,進口商品跨境直營店全面啟動。制定印發《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畜產品物流園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試行)》,激活招商引資活力,促進現代農畜產品物流園區高質量發展。電商園區獲批“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吸引電商企業和創客429家,預計到2020年底,全區電商交易額達到116.5億元。依托青春湖、民主村、富強村等重點景區,輻射帶動旅游產業發展,累計接待游客783.9萬人次,累計實現旅游收入80.8億元。 

第四節  城鄉建設

城鄉建管水平不斷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累計完成城鄉建設投資239億元,征收房屋7698套、94.4萬平方米,實施棚戶區改造16419套,舉全區之力,房地產領域“三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老舊小區、“三供一業”以及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299萬平方米,新建及改造民主街等27條道路,累計修復、更新城區主次干道、硬化土巷道、破損嚴重巷道及城郊結合部道路890條、50.5萬平方米。投資5.63億元,新建及改造排水管網165.82公里,其中雨水管網29.19公里,污水管網136.63公里,基本實現雨污分流。完成市污水處理廠、東城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處理質量全面提升。實施園林綠化、青春湖、新華南湖濕地保護工程,城市綠地面積達1663.23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32.61%,城市供水普及率、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城鄉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城區主次干道實現全天候保潔機掃率和灑水率分別從“十二五”末的60%和40%提升到“十三五”末的96%和70% 。建成12座便民市場,解決6000多個流動攤販無場地經營問題。施劃停車位7萬個,緩解市民停車難問題。城市“臟、亂、差、擾”和私搭亂建等“頑癥”得到有效治理。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取消臨陜公路收費站,促進兩地同城化發展。重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20.5億元,G7京新高速公路、國道G242臨河過境段全線貫通,形成內通外聯交通網絡構架。宜居水平顯著提升。預計到“十三五”末,城鎮常住人口39.4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0.2%,較“十二五”末提高3.5個百分點。

鄉村環境大幅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任務深入推進。新華鎮垃圾處理廠、建筑渣土消納場、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餐廚垃圾綜合處置項目全部投入使用。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2座,各類處理能力污水處理設施8座。實施65個中心村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新建農村衛生廁所23816座,普及率達到86.2%,實施農村危房改造4937戶。投入13.21億元,完成農村公路新改擴建及安防工程2657.1公里,全區11個鄉鎮(農場)全部通三級以上瀝青路,173個行政村(分場)全部通瀝青水泥路,開通3條旅游公交和11條城鄉公交,被評為自治區“四好農村路”示范縣,被選為“國家167個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試點區縣。投資1.06億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徹底解決農村居民的安全飲水問題。投資24.34億元,高標準實施“五環”國土綠化,完成人工造林29.1萬畝。狼山、干召廟鎮被確定為自治區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鎮,西海、聯豐村等22個村被確定為自治區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富強村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民主村榮獲全國最美鄉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最美鄉村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百佳范例5個國家級榮譽。

第五節 社會民生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提質。財政性教育投入累計達36.65億元,其中,新建臨河七小、匯豐學校、水源路學校、臨河十小,改擴建臨河三中、臨河九小、金川學校等20余所學校;按國家標準要求配足配齊各類教學設施和圖書,學校軟硬件建設達到全區領先水平,以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名成績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招聘優秀教師897名,有效緩解了教師短缺現狀。教師職稱已評未聘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設立教育教學質量獎,累計發放教學質量獎勵金1902.9萬元;提高班主任津貼發放標準,將高中、初中、小學班主任津貼由每月100元分別提高到每月1000元、800元、600元。教育教學工作成效顯著,中考、高考成績不斷取得新突破(2020年中考500分以上人數414人,占全市的44.37%;高考本科上線1576人;高考600分以上50人,高分率2.09%),教學水平與呼包鄂等教育先進地區的差距逐年減小。醫療衛生條件大幅改善。累計投入8.1億元,完成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及13個基層衛生院、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區人民醫院實現整體搬遷,建筑面積由2.7萬平方米增加到7.1萬平方米,綜合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保健院被評為全國母嬰友好醫院,新增服務面積3.2萬平方米,婦幼??苾瀯萃癸@;25所基層醫療機構完成“中醫館”改造,網底功能進一步夯實。累計購置磁共振、血管造影、CT、DR等各類醫療設備532臺(件),28所基層醫療機構接入醫共體信息一體化平臺,實現實時遠程診療和遠程信息傳輸,百姓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二級醫院的診療服務。醫療衛生從業人員較2015年增長11.3%,每千人口擁有床位5.7張,較2015年增加1.2張。全區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340 /10以內,較國家控制指標低15個百分點,地方病發病率繼續保持下降,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結核病等重點人群規范管理率均達到96%以上。文體事業健康發展。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場所22個、村組文化活動室362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室186個;投入1000萬元,建成8個社區公益書屋;建成草原書屋156個;建成全民健身館4個,籠式足球場22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掃黑除惡保持高壓態勢。全區刑事、治安案件持續下降,人民群眾安全感明顯增強。安全生產、信訪維穩、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餐飲業“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93%,未發生食品藥品安全事故。婦女兒童、退役軍人、民族宗教、慈善、僑務、雙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建成“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

民生福祉顯著提高。民生投入累計達162億元,年均占財政總支出的72.4%。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到35.3張,低保、特困孤兒供養標準和社會救助標準不斷提高,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7.6億元?;攫B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為26.7萬人次、43.9萬人次和4.4萬人次。8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為60周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投入9.8億元,建成公租房7530套,解決低收入家庭、困難家庭18825人住房問題。新增城鎮就業1809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農村勞動力年均轉移就業達到3萬人。新建、改建公園、游園14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64平方米?!笆濉蹦?,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289元、22274元,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45.5%和55.7%,年均增長7.8%和9.2%。

第六節 改革開放

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完成,行政效能顯著提高。“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累計取消行政審批許可事項29項,公布權責清單5155項,審批程序和時限壓縮50%以上,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11家。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扎實推進,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加入醫共體,區人民醫院獲得全國醫共體建設示范獎和領先獎?;鶎俞t療機構規范化診療水平、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一些心腦血管病等常用藥價格大幅下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達到有效緩解。社會治理不斷創新,城市“街長制”綜合管理模式成效顯著,“五人小組”工作法全面推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獲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國有農場、國營林場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改革國家級試點工作扎實推進,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對外開放水平不斷增強,累計外貿出口72.08億元,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48%。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臨河區經濟總量依然偏小,工業比重低,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營商環境還需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程度不高,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仍然存在諸多短板。“十四五”時期,我們將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推動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 

 

第二篇 發展環境

 

第二章  面臨形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自治區進入全面對外開放新時期,巴彥淖爾市開啟了“塞上江南,綠色崛起”新篇章。臨河區要深刻認識國內國際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努力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格局。

第一節 國際形勢

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深入變革,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國際地緣政治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外部環境正在由過去以貿易壁壘、關稅提升、投資受阻為特點的逆全球化浪潮,不斷擴散至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產業鏈、供應鏈、旅行、媒體輿論、民眾心理等更廣的范圍和領域,全球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國際交往將比過去更加困難。

第二節 國內形勢

從國家層面看: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我國將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階段,但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的態勢將長期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雙加速”、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雙升級”、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新紅利“雙釋放”、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雙提質”、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雙改善”等趨勢特征。隨著綜合國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升級,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凸顯,國內需求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綜合研判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自治區層面看:內蒙古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將按照建成“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清潔能源基地,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戰略謀劃高質量發展,全面融入國家黃河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發展動力上大力實施“科技興蒙”行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

從巴彥淖爾層面看:巴彥淖爾邁入綠色高質量發展新時期,“十四五”時期,將圍繞黃河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綜合治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主打“天賦河套”公用品牌,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在綠色環境、產業創新、城鄉協調、文旅融合、對外開放、民生共享等領域進行突破性建設。

從臨河區看:市府所在地地位更加凸顯,要素聚集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全市7個旗縣區中唯一的人員流入地區。交通樞紐地位更加鞏固,東聯西拓、南連北開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承載能力顯著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實現建成區全覆蓋,城市社會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全保障。產業基礎更加雄厚,綠色高效農業發展體系初步形成,新型工業發展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臨河仍然處于大有作為機遇期。

第三節  發展機遇

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新機遇。國家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自治區實施“科技興蒙”行動,為我區提升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新發展動能,為臨河創新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同時東部沿海地區傳統加工制造產業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也為臨河區招商引資、承接先進生產力轉移,提升產業層次帶來了新機遇。

綠色高質量發展孕育新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自治區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行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支持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把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作為重要戰略,巴彥淖爾市正在全力打造“天賦河套”公用品牌,為臨河區發揮資源優勢,打造綠色高質量產業集群創造了契機。

區域協調發展助推新機遇。國家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呼包銀榆經濟區和民族、邊疆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為臨河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等領域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來新機遇。

重大戰略調整重塑新機遇。國家、自治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加速推進“兩新一重”建設,“十四五”期間,將貫通G242國際大通道和包銀高鐵國內區域通道,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為臨河區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推動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帶來新機遇。

第四節  面臨挑戰

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經貿摩擦長期化常態化,貿易活動疲軟。受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投資、消費、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起伏不定,內生動力不足,需求增長乏力,部分經濟指標波動明顯,市場需求總體放緩,經濟企穩回升基礎不夠牢固。

要素配置競爭加劇。臨河區仍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不大,優勢產業支撐不夠,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不足。與周邊地區產業同質化競爭加劇。人才、勞動力、生產要素外流矛盾突出。未來高鐵經濟快速發展帶來通行效率提高的同時,也勢必面臨“虹吸效應”的潛在沖擊。

思想和行動不夠解放。思想不夠解放,抓高質量發展辦法不多。招商引資手段方法單一,創新不足,落地項目少。企業和社會創新意識和能力不強,在重大工程項目謀劃上與上級政策銜接不夠緊密,改變傳統思維慣性面臨巨大挑戰。

綜合判斷,我區發展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交織疊加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帶來的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自身優勢,保持戰略定力,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走出一條具有臨河特色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三篇 發展要求

 

第三章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扣實現巴彥淖爾市“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目標任務,全面推進“一市五區”建設,圍繞生態立區、產業強區、科技興區、開放活區思路,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全力建設現代化臨河開好局、起好步。

生態立區。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前提。“十四五”時期,臨河區要始終把綠色高質量發展理念貫穿全過程、全領域,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加快推動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產業強區。產業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十四五”時期,臨河區要立足發展不充分的區情實際,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聚焦擴大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統籌發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持續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

科技興區。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貫徹落實自治區“科技興蒙”戰略,臨河區要聚焦新舊動能轉換,統籌部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平臺,引進和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充分釋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實現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

開放活區。開放拓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源泉。“十四五”時期,臨河區要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全方位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挖掘經濟發展潛能,持續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加快培育新形勢下區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第四章  遵循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提高政治站位,把黨中央、國務院、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關決策部署作為根本遵循,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區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發展第一動力,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區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形成以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突出抓好創新驅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持全區一盤棋,補齊對外開放、城鄉融合、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短板,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五章  戰略定位

 

內蒙古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發揮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天賦河套”品牌和交通區位優勢,以人口和要素大聚集、大流通促進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環境質量改善,提升城市美譽度,增強城市影響力和輻射引領作用,建設內蒙古西部宜業、宜居、宜游、宜購、宜養的區域性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

建設更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示范區。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部署要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鞏固提升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協同開展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與生態產業培育,筑牢黃河“幾”字生態安全屏障。

建設更有活力的鄉村振興樣板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依托“天賦河套”知名區域品牌效應,推動農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突出抓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緊密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民收益增值模式,重點構建產業、電商、金融相融合的農牧業綜合體系。

建設更高標準的綠色產業集聚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爭當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排頭兵。堅持延鏈補鏈強鏈并舉并重,推動食品加工、生物制藥、絨紡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風機裝備、儲能電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煥發新活力、形成新優勢。著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引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建設更具影響的全面開放先行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實施新一輪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化與甘其毛都、策克、霍爾果斯等口岸聯動開發開放,密切與呼包鄂榆烏等周邊區域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經貿往來,統籌推進對外貿易、產業轉移承接和招商引資,加快發展電商、保稅、農畜產品和冷鏈等現代物流體系。完善國際化、市場化、法化的營商環境,全方位服務內蒙古西部開放和區域協調大局。

建設更富魅力的美好生活共享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四五”時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六章  發展目標

 

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聚焦全市“十四五”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規劃,我區“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投資規模擴大、結構優化、效益提高。

創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園區要素聚集、服務功能、承載功能更加完善。

城鄉發展取得新進步。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加速推動鄉村振興,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路網、水網、電網、互聯網等基礎設施支撐城鄉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跨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烏梁素海源頭治理、流域治理不斷加強。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費、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對黃河“幾”字生態安全的貢獻更加突出。

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營商環境更加優化。經濟開放度明顯提升,區域合作持續推進,招商引資質量顯著提升,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竟卜站然矫黠@提高,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治理效能得到穩步提升,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 

 

 

 

 

 

    

臨河區“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

2020

基期值

2025年

目標值

屬性

經濟

發展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5

6以上

預期性

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70

72

預期性

 

創新

驅動

3.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率(%)

2

7

預期性

4.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0.35

0.78

預期性

5.使用 5G 網絡人口占比(%)

9

60

預期性

 

 

 

民生

福祉

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8

高于全市

預期性

7.城鎮登記失業率(%)

≤4.5

≤4.5

預期性

8.人均預期壽命(歲)

75.8

77

預期性

9.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2.35

2.5

約束性

10.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

約束性

11.每千人擁有 3 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個)

0.8

1.5

預期性

12.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累計%

 

完成自治區下達目標

約束性

1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

84.07

達到自治區要求

約束性

14.森林覆蓋率(%)

9

12

約束性

15.城市建成區綠地率(%)

32.61

33.7

預期性

安全

保障

16.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億斤)

16.2

21.6

約束性

注:為與市級規劃相銜接,以上指標體系內未涵蓋市級規劃中的指標,以市級規劃指標為準。

按照黨中央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及自治區黨委、市委提出的遠景目標,結合臨河實際,到二○三五年臨河區將與全國一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或高于自治區平均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繼續高位增長,經濟主要指標領跑全市。內蒙古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生態文明示范區、綠色產業集聚區、鄉村振興樣板區、全面開放先行區、美好生活共享區“一市五區”建設基本完成。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成效。

 

 戰略任務

 

第七章 聚焦“兩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資源、生態安全、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為核心,厚植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打造黃河“幾”字彎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第一節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根據自治區主體功能的定位要求,按照集中、集聚、集約原則,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綜合因素,在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編制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城鄉管理全領域覆蓋、全要素管控,一張藍圖繪到底。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與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體系、監管體系、考核體系、政策體系。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建立資源環境權益交易機制,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管理,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控、責任追究、損害賠償、共治共享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政府與社會共治的生態文明監管體系。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度,落實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完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考核體系。以系統完備為目標,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價格等生態建設政策體系。

專欄1   生態環境整治與修復工程

1、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工程

實施農田防護及鄉村綠化美化工程。

2、臨河區河湖連通及水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

實施臨河區河湖連通及水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

3、河套灌區農田防護林修復及鄉村綠化美化工程

實施河套灌區渠溝綠化,其他渠溝路人工造林。實施鄉村綠化美化項目。

4、黃河流域(臨河段)濕地修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實施臨河區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

第二節  加強流域生態治理

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保護流域生態系統,提升流域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推動沿黃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實施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退耕還濕、黃河沿河生態修復建設、黃河生態廊道臨河段)建設等項目,完成退耕還濕5.6萬畝、栽植防護經濟兼用林2萬畝、建設經濟林3000畝、牧草8250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8000畝;實施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栽植喬木林6000畝;實施黃河(臨河段)灘區移民遷建工程,完成黃河臨河段灘區50戶、163人移民遷建任務。加強黃河防洪抗旱減災工程建設,圍繞緩解險情、穩定河槽、導順水流,實施臨河區黃河險工治理工程,完成豐河險工段落治理2公里、團結五社控導工程5.5公里、躍進二社險工續建工程3公里。實施河湖連通及水生態修復保護等生態環境治理項目,不斷優化黃河水生態。

專欄2  實施黃河廊道生態修復、建設工程

1、實施黃河廊道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

黃河沿河廊道生態修復建設項目、黃河臨河段險工治理工程、黃河臨河段堤防護坡和綠化工程、內蒙古臨河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退耕還濕項目、黃河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建設項目、臨河鏡湖自治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項目、黃河生態廊道臨河段建設項目、黃河臨河段灘區移民遷建工程。

2、實施河套灌區農田防護林建設和森林修復工程

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建設項目、防火站建設項目、經濟林科研、推廣、培訓基地建設項目、森林草原火情監測站建設項目、果樹醫院建設項目。

3、實施集中供熱及配套項目改擴建工程

積極響應國家能源發展政策,在農村大力推進煤改電、煤改清潔能源,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全面抓好烏梁素海污染源管控。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各項措施,多措并舉推進烏梁素海源頭污染治理,實施河湖連通及水生態修復保護、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排水溝道整治及建筑物重建、節水與廢水綜合治理等項目,確保點源污零入海、面源污染強防控。加大零散工業污水治理力度,實施脫水菜、番茄、屠宰加工等零散分布小微企業污水治理工程,實現散污企業污水零排放。持續加強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提高污水處理廠中水回收利用率,逐步提高污水資源化、循環化利用水平。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能力和體系建設,全方位管控烏梁素海源頭污染。繼續實施烏梁素海綜合治理項目臨河區骨干排溝清障疏浚工程,完成8條分干溝和10條支溝清障疏浚任務。實施西南分干溝、西樂分干溝、團結支溝和狼農支溝揚水站重建工程,新建分干溝、支溝揚水站4座。實施北邊分干溝全線暗涵排水工程,新建暗涵13.7公里。

專欄3  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重大工程

1、烏梁素海生態修復工程

河湖連通及水生態修復保護工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排水溝道整治及建筑物重建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工程,改善烏梁素海流域水生態環境。

2、實施烏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

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實施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項目。

3、實施烏梁素海流域點源污染治理工程

完善區域域、中心集鎮和鄉鎮垃圾及污水處理系統,推動有條件的鄉村建設垃圾及污水收集轉運系統。

第三節  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聚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落實減煤、治企、控車、抑塵等污染防治措施,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柴油貨車禁限行區、聲環境功能區,建成區內嚴格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不斷擴大煙花爆竹禁放范圍,嚴格禁止農作物秸稈和垃圾露天焚燒;嚴格落實建筑工地全部濕法作業、裸露土地全部覆蓋、建筑材料全部覆蓋、施工道路全部硬化、工程機械全部清洗、渣土運輸車封閉運輸“六個百分百”防塵措施;實施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完成4×50MW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擴建1×100MW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2×15MW生物質能熱電聯產、富源熱源廠遷建、建成區及城郊結合部平房區集中供熱改造、民用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等項目。大力推廣農清潔取暖,完成鄉鎮散煤燃燒治理和燃煤鍋爐清潔化改造,持續控制餐飲油煙污染;推進清潔能源規?;l展,統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構建低碳能源體系;加強生產源大氣污染防治,落實發展低碳產業政策,嚴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污染企業,加強廢氣處理排放控制,推進工業企業物料堆場、道路運輸、施工揚塵污染治理,加大粉塵控制,實施清潔生產;開展生活源大氣污染治理,推進污染源監控信息化管理,完善大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覆蓋全區的大氣立體監測網絡,提升污染源監控信息化管理水平。積極與周邊地區開展聯防聯控區域大氣污染,持續改善空氣質量,PM2.5、O3、NO2濃度達到市級要求。

全力打贏碧水保衛戰。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清潔水體行動,加強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雙控制,有效降低氮磷負荷。加強飲用水水源規范化管理,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防治與修復等項目,嚴防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區域地下水污染,提高水功能區保護能力,全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建立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系統,實施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項目,完善水環境突發事件預警監控體系及應急處置體系。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強重點河段巡查力度,提升河道環境污染防治能力。落實河()長制責任,完善河()長制管理體系與考核獎懲體系,加強黑臭水體防控。推進建設規?;B殖場畜禽糞污資源化、循環化利用建設工程,有效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實施城鎮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和再利用水平。

合力打贏凈土保衛戰。科學治理土壤污染,開展農業產地凈化行動,實施化肥減量增效、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等建設項目,深入推進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質“四控行動”,全面推廣使用有機肥、低殘留農藥和國標地膜,出臺優惠政策和負面清單,推動“四控”由示范園區向大田覆蓋,引導企業和農民綠色生產,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全覆蓋回收機制,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側深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化肥農藥利用率及農膜當季回收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加大農區面源污染防治和重金屬污染防治,科學布局生活垃圾、危險廢物、廢舊資源等堆放和處理場所,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分類治理土壤環境,保護農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修復病害土壤,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加快推進建筑渣土消納場、固體廢物填埋場、垃圾填埋場封場等項目建設,推行工業和建筑廢棄物等大宗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資源化利用,強化對工業固廢收集、運輸、貯存、處置實施全過程監管,開展行業生產工藝改造,減少廢料源頭產生量。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風險管控,實施危險廢物處置應急備用、收集轉運、安全處置等項目建設,規范醫療廢物收集、貯存行為。加大其他塑料廢棄物、廢舊電池等生產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98%,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100%。

專欄4  全力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重大工程

1、聚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全面落實減煤、治企、控車、抑塵等污染防治措施,建成區內嚴格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不斷擴大煙花爆竹禁放范圍,嚴格禁止農作物秸稈和垃圾露天焚燒;實施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工程。

2、全力打贏碧水保衛戰

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清潔水體行動,加強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雙控制,有效降低氮磷負荷。

3、合力打贏凈土保衛戰

科學治理土壤污染,開展農業產地凈化行動,實施化肥減量增效、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等建設項目,深入推進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質“四控行動”。

第四節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

推進資源高效利用。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保障合理用能,限制過度用能。著力提高工業、建筑、交通、公共建筑等關鍵領域能源利用效率,將節能改造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提高綠色建筑比例。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汽車、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車更換率,力爭達到100%。深入推進公共機構實施節能改造,探索用能托管模式,推廣綠色照明,開展高效制冷行動;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大力推進節水灌溉,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項目建設,分區域規?;七M高效節水灌溉,開展農業精細化用水管理。加快推進農村生活節水,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廣使用節水器具。

全面開展工業節水改造升級,積極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推進現有企業和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的綠色高質量改造和循環化改造,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推動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建設用地規模,走總量控制、存量挖潛、效率提高、集約發展的土地節約高效利用之路。著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快閑置土地的收儲和處置,創建空間利用管理制度,創新城市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公共空間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優化土地開發利用格局,最大限度保護耕地、園地和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態用地,促進形成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相互協調的城空間體系。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強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強城鄉循環發展體系建設。推進垃圾分類處理與再生資源利用“兩網融合”,加強城市低值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切實強化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園林垃圾、城鎮污泥等低值廢棄物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鼓勵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廠污泥能源化利用,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城市生態補水。健全循環經濟體系,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再生產品、再生原料推廣使用政府優先采購制度。

 

  聚焦產業崛起,建設鄉村振興樣板區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套灌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市府所在地及獨特的種養殖優勢,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

第一節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做大農牧業生產基地。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思路,樹立“畝均綜合效益論英雄”理念,切實當好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排頭兵。按照“增糧、優葵、擴飼、提果蔬”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小麥產業集群、高效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天賦河套”優質原料基地、優質牧草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到2025年,優質糧食基地發展到70萬畝、優質葵花基地發展到70萬畝、新增果蔬種植基地10萬畝、優質牧草基地發展到30萬畝,新增設施農業2.5萬畝,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加快推進肉羊改良擴繁推廣、東弗里生奶綿羊擴繁推廣、肉牛產業園、現代農牧業奶業振興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不斷提升“中國羊都”產業整體水平。建成5個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全區奶牛存欄量達到6萬頭以上,肉牛存欄量達到5萬頭以上。

夯實農牧業發展基礎。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撬動社會資本支持農田基本建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以耕地地力提升為目標,以整治田塊、改良土壤、建設灌排設施、整治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體系、配套農田配電設施、加強農業科技服務、細化后續管護為重點,配套完善溝、渠、路、林、井、電等田間基礎設施,堅持大破大立、連片推進,實行“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整治模式,切實解決土地碎片化、零散化的問題,到2025年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100萬畝。加快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創新推廣鹽堿地綜合改良技術,針對鹽堿地類型和特點,綜合采用水利、工程、化學、生物、農藝等多種措施,通過“五位一體”綜合改良技術、“上膜下秸”阻鹽技術、“暗管排鹽”等技術,兼顧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開展鹽堿地生態治理,增加優質耕地供給,提高農作物生產能力。推廣鹽生濕地、鹽生植物園、鹽堿水質養殖、苦堿水栽培食用菌等技術,到2025年新增改良鹽堿地30萬畝。推進河套灌區現代化灌區試點、灌溉渠道支渠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灌區末級渠系、田間配套等項目建設,積極推廣運用噴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等高效節水技術;健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進形成區、鎮、基地三級農畜產品檢測、質量追溯、監管檢測體系,不斷夯實農業生產發展基礎。

強化農牧業科技支撐。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高標準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吸引更多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到園區落戶。加快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外合作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設施生態農業培育示范工程等項目,培育國內領先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建設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支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強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與應用示范,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實施種業創新工程,推進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特色種質基因庫和現代種業產業園項目建設,按照良種化、專用化、優質化、特色化的要求,引進和推廣優質品種,發揮好科技示范園區對推廣新品種的引領作用。組織開展玉米、小麥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研發,加強玉米新品種選育工作,到2025年,玉米新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蔬菜新品種覆蓋率達到100%。做好養殖業種群繁育,年投放東弗里生純種公羊1000只,配種母羊6萬只,年購進調劑優質肉用種公羊5000只,發展核心繁育戶2500戶。加強人工授精等技術推廣,通過人工授精和三元雜交,年配種母羊100萬只,生產優質肉雜羔450萬只以上。

專欄5   臨河區農田用地基礎要素提升建設工程

1、實施四控技術推廣工程

進一步推廣四控技術,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

2、實施鹽堿地改良示范工程

鹽堿地進行集中、規?;?、科學化、系統化改良,鹽堿地智慧改良與綠色農產品生產相結合,對鹽堿地因地制宜的改良利用模式、鹽堿地節水高效栽培技術與草蓄循環利用技術深入總結,篩選出更多的新型改良產品,創新科學評價體系,實現洋土結合,為全國鹽堿地改良提供模式借鑒。

3、實施骨干灌排配套改造工程

對分干溝、支渠、支溝進行配套改造。

4、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按照相應規劃,對農田進行水利、肥力高標準改造。

做大做強“天賦河套”品牌。加大“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廣力度,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高層次博覽會、展銷會全方位推介,積極鼓勵動員“二品一標”“天賦河套”授權企業參加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巴彥淖爾)國際博覽會等重要博覽會(交易會)及品牌推廣會,提升品牌知曉度。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引導授權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農畜產品出口市場格局。到2025年,“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為推動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現代農牧業發展、帶動優質特色農畜產品進入高端市場、實現農民增收、企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引擎。

專欄6  農業品牌提升建設工程

1、天賦河套品牌服務工程

1)提升改造農牧業服務中心大數據信息中心。(2)加強農畜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升級改造,加強追溯平臺建設工程,提升產品品牌影響力。(3)實施果蔬精選、分選、包裝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基地建設,引進加工技術設備。

2、天賦河套品牌產地清潔綠色提升工程

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調查監測,重點建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農田廢棄物收集處理利用設施,重點開展品牌產地地膜回收利用、蔬菜清潔生產、畜禽生態養殖等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示范,在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加工企業、農機行業開展節能減排技術試點示范。

第二節  健全農牧業經營體系

大力發展規?;洜I。落實《巴彥淖爾市推進土地流轉實施辦法(試行)》,按照“十個聚焦”、“八個優先”原全面則,明確流轉方向,創新流轉方式,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方式,分年段確定流轉價格,分批次中短期流轉土地經營權,推動土地合理有序流轉,逐步擴大全區土地流轉和集約經營規模,到2025年,全區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100萬畝以上,實現農業發展規?;?、標準化、精細化,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制定土地流轉費逐年增長、分批給付機制,動員有條件的農民提高養老保險繳費檔次,確保流轉土地后的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提升建設工程,積極培育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打造名副其實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引進大型規?;洜I主體,通過兼并、合作、租賃等方式,建立功能互補、相互配套、利益共享、產銷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進一步協調產業鏈、產品鏈和效益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實施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項目,培育打造25家產業化聯合體、100家聯合合作社、70家家庭農牧場、35家關聯企業。到2025年,示范合作社達到300個以上,合作社總數達到1000個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到150個,家庭農場總數達到1500個,種養殖大戶達到2500戶以上,規范運營好臨河區新型經營主體協會。

著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建設農高區職業技能綜合培訓中心,五年累計培訓農民5000人以上,年培育高素質農民500人以上。用活以獎代補資金,培育壯大一批包括職業農民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引更多的大學生返鄉創業,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職能。鼓勵農牧業園區、農牧業企業建立高素質農民實習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

專欄7  現代農業重點項目

1、實施種植基地建設項目

糧食種植基地,優質果蔬種植基地,飼草料基地,現代種業繁育基地等建設項目。

2、實施土地流轉飼草基地建設項目

種植苜蓿,向日葵,青貯玉米,以土地流轉連片種植進行補貼。

3、實施四控設施農業建設項目

采用新建鋼架大棚等工程技術手段,集成“四控”技術,加大源頭控制力度,助推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4、實施土地質量提升項目

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種植結構調整補貼,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示范,群管渠道節水配套改造,解放閘灌域水利工程,支溝改造等項目。

5、實施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項目

建設萬畝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綜合科技示范園區,千畝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特色單品科技示范園區等建設項目。

6、實施生態乳業園區建設項目

現代農牧業奶業振興產業園建設項目、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實施疫病應急防控及交易中心,大數據服務中心,污水處理廠等建設項目。

7、實施現代養殖園區建設項目

建設肉牛及肉羊、生豬、家禽等現代養殖園區,配套標準化圈舍。

8、實施智慧農業建設項目

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配套信息化工程,設施農業村級信息化管理系統,智能化農殘檢測、智慧農業、可追溯體系等建設項目。

9、實施河套小麥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項目

新建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等設施,開展全方位、精細化、智慧化的小麥農業氣象服務。

 

 第三節 推動產城深度融合

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鞏固臨河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成果,集聚資源要素,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以點帶面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牧業內部深度融合,堅持以農養牧、以牧促農、農牧結合、循環發展,不斷優化種養結構與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生產模式,遵循“以水定種”、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促進畜牧、糧食、果蔬產業循環發展。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合理布局規?;B殖場、有機肥加工廠,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推進農牧業與工業的深度融合,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頭尾互動、頭尾雙贏”的融合發展思路,培育壯大一批“農字號”龍頭企業,引進發展一批“農字號”品牌企業,鼓勵“農字號”加工企業在農村發展原料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濟合作組織、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農民經紀人等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參與農工融合發展格局。優化融合發展的利益連接機制,以質量、誠信為基礎,推進建立融合發展各環節間“契約”關系,推進形成糧油、炒貨、果蔬、乳品、肉類、絨紡等高質量融合發展新型產業體系。推進農牧業與文旅業的深度融合,提檔升級民主四組、富強五組、浩彤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農文旅結合經營水平,全力推進“河套·彤鑼灣”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推進形成農旅融合發展示范園。支持農牧業經營主體及產業示范園區多領域、多元化、品牌化、多業態發展,依托主體產業打造集農業生產、現代農業微凍科技倉儲保鮮物流、農產品加工交易、觀光娛樂、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康養醫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鼓勵農牧業經營主體和“農字號”加工企業生產銷售有特色、禮品型、便攜帶的旅游產品。

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實施臨河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農村供水管網連接工程,解決18.4萬人用水保障問題。積極推進城區市政公用設施向周邊村莊延伸,完成城鄉供水管網連接工程,鋪設供水連接管網200公里,日輸水能力達到2.5萬噸,支持城鎮周邊有條件的村莊接入城鎮排污管網。將城鄉道路等公益性設施的管護和運行投入納入一般公共財政預算,積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專業化管護運營企業,建立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運營機制,統籌規劃城鄉污染物收運處置體系,嚴防城市污染“上山下鄉”。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脫貧作為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的要求,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推進基本產業發展。發展鄉村產業,打牢促進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增強鄉村吸引力、凝聚力,推動鄉村生活富裕,實現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改善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發展條件。以到村到戶重點工程為抓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檔次,穩步提升貧困戶、村的“路、水、電、氣、房、教、科、醫、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莊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和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整體效能;提升貧困戶基本素質,突出“志”“智”雙扶。強化政策引導、教育引導,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加大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組織人員進行關于創業、種植、養殖等技能培訓,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中至少有一人掌握1-2門致富實用技術,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推進民生保障均衡化。持續保持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態勢,逐步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增長同步。統籌城鄉教育資源,暢通城市教師下鄉教學、農村學生進城就學通道,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廣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不斷豐富農村居民文化生活。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轉診、會診機制,保障農村居民健康。鞏固農村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機制,統一城鄉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斷提高城鄉民生保障均等化水平。

推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機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交易中心項目建設,健全產權交易信息系統,完善產權交易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優化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房屋。采取融資貸款支持、配套設施建設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工商資本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基礎上到農村發展特色種養殖、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公共文化服務等產業。建立健全有利于涉農科研成果轉化推廣的激勵機制與利益分享機制,促進農牧業科技成果入鄉轉化。

第四節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加強鄉村規劃管理。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級分類推進村莊建設。以鄉村布局、資源利用、設施配置和村莊整治為重點,推動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全面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推進有條件的村莊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堅持“建管并重”,探索政府支持與村民自治、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農村環保設施管理體制,建立鄉村環境治理專項領導小組,推動管理主體、經費保障、人員配備等內容制度化、規范化。探索推行環境治理有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水源地、水環境保護項目。依法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程序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

改善鄉村居環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建設,建設完成17個垃圾焚燒廠、17個垃圾集中回收堆放點,投放41962個垃圾收集桶、196輛垃圾轉運車,因地制宜選擇“戶集、村收、鄉鎮(區域)處理”集中治理模式“戶集、村收、村處理”的分散治理模式,實現農村垃圾收集設施全覆蓋。合理布局垃圾中轉站,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完善農村衛生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利用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等先進技術,采取建改結合、補面提標結合的方式,持續實施廁所革命,引導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水沖廁所,穩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城鎮污水市政配套設施及管網向農村延伸、遠離城鎮的人口密集村莊建設獨立污水處理設施,人口較少的村莊推廣建設戶用污水處理設施,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管理,到2025年,鄉鎮生活污水收集及處理體系逐步完善,鄉鎮集中式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能力。實施管網改造工程,完成供水舊管網改造605公里,完成對狼山小召、圖克新華、白腦包丹達、八一隆勝、干召廟城關、新華份子地、古城和馬場地8處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的劃、立、治任務。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以城帶鄉,厚植鄉村振興文化土壤。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完善村規民約,建立有效約束機制,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之風。強化鄉村法治教育和法治建設,培育高素質農民。樹立人民為本、產業為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創建具有不同特征的示范村莊,加強村莊內公共空間規劃設計,注重自然環境、鄉土風情、歷史文化、生活功能的融合與發展。加強鄉村建設風貌指導,科學設計村莊建筑布局,提升農房設計水平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水平。全面建設具有鄉村特色的綠化景觀,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注重河套文化挖掘和傳承,建設與特色產業、特色文旅項目相結合的個性化村莊。廣泛吸收傳統與民族建筑文化營養,在現代建筑中推廣使用傳統與民族建筑風格元素,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名鎮。

專欄8  鄉村振興重點項目

1、實施農牧業產業融合建設項目

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項目、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等項目。

2、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公廁、糞污抽吸轉運,農村生活污水管網等工程。

3、實施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在村莊實施道路硬化、健身廣場、公廁、文化墻、圖書室等建設項目,規劃布局新型農業產業帶和鄉村旅游帶。

4、實施特色小鎮建設項目

“河套·彤鑼灣”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特色小鎮建設項目。

5、實施農村公路建設項目

農村公路路網改善項目及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項目。

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建設項目

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集中供水工程改造項目建設、城鄉供水一體管網連接工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建設工程。

7、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提升工程 

 

 

 聚焦高質量發展,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立足資源稟賦,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進發展新興產業,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引進大項目、培育大集團、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園區,推動形成綠色高質量發展產業集聚區。

第一節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立足制藥、絨紡、肉食品、面粉、籽仁、脫水菜、飼料七大產業發展基礎雄厚,資源供應充裕,生產條件優越等稟賦基礎,聚集規模優勢,補足鏈條短板,強化升級改造,變基礎優勢為發展優勢,充分釋放發展潛能。

做強制藥產業。支持聯邦制藥進一步優化和升級產品,加快年產40噸他唑巴坦、200噸舒巴坦酸項目建設;推動富邦生物年產500噸多殺菌素、和興利“李慶遠”牌枸杞露保健品項目、福和蓉蒙中藥材物流基地建設項目落地建設。積極爭取成品藥生產準入政策,幫助聯邦制藥由原料輸出企業向成品藥制造企業轉變,形成以生物醫藥為主,中蒙藥材、醫療器械制造為輔的制藥產業體系。

做精絨紡產業。充分發揮絨毛生產、流通集散地優勢,努力擴大原絨收儲量,掌握國際市場話語權。圍繞我區絨毛產業洗、梳、紡前端比較優勢,與走出國門的精深加工企業實行戰略性重組,突破貿易封鎖的困境;鼓勵絨紡打破傳統被動服務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開展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的全方位服務;推動圣絨、天馬、春雪5家企業進入自治區“專精特新”、“小巨人”項目庫,全面帶動我區羊絨產業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

做大食品產業。以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為支撐,以優質農畜產品資源為依托,充分發揮“天賦河套”公用品牌引領、凝聚、帶動功能,做優做大食品產業。加快兆豐河套面業年產15萬噸優質面粉及全麥面粉、美洋洋年屠宰及精深加工10萬只鴕鳥、李牛牛、容大商貿向日葵研發生產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民隆西紅柿、黃柿子汁(NFC非濃縮復原)生產線等項目建設,形成產業集群,打造西部最大的高端面粉、肉食品生產基地,籽仁、脫水菜集散地;引進建設牛奶、牛肉、駱駝奶、山羊奶等特色乳肉品加工項目,建設乳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鼓勵食品加工企業打好綠色、有機、非轉基因天然農產品組合牌,不斷提升高端消費市場產品占有率。

做優飼料產業。鼓勵富川、科河、牧泉元興等企業在預混合羊飼料、肉雞料、肉豬料、魚飼料等方面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實施自動拆垛拆包線、碼垛機器人等“機器換人”項目;加快大北農科技集團公司年產24萬噸飼料加工項目落地建設,為養殖業發展提供保障。

專欄9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大工程

1、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重點項目

建設小麥、果蔬及河套地區辣椒精深加工技術改造,年產3000噸蕎麥片及五谷雜糧精深加工系列產品建設項目、年產3萬噸原生態全麥粉和2萬噸雜糧生產線建設項目、年生產苦豆籽總堿液60噸、苦參堿30噸、苦參素15噸建設項目、瓜籽產業現代化加工與倉儲金融創新服務建設項目,飼料深加工等項目。

2、實施畜產品加工業重點項目

建設乳品加工、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及現代冷鏈物流服務一體化、肉羊屠宰生產線等項目。

3、實施生物醫藥項目

依托玉米產業,發展生物醫藥。西部道地蒙中藥材物流基地建設項目,發展藥材加工,發展醫用防護用品(口罩、防護服、熔噴布等)生產建設項目。

4、實施臨河區農電網改造工程

二節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勢發展

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軌跡,引進前沿技術,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積極培育市場需求,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新的經濟發展增長極。

培育發展裝備制造。加快推動永明機械向日葵深加工整機裝備項目,遠景智能風機500臺制造項目、泰勝750套風機塔筒制造項目,華茂掛車年產1200輛專用汽車車廂、山海汽車年組裝800輛專用車輛,保靜環??萍技菏饺斯ぶ悄軝C器人制造及應用項目建設,形成年產5000臺套農牧業機械、1500臺套風機、2000輛專用汽車車廂、840臺套智能機器人及應用的生產規模,打造自治區西部風電產業發展裝備供應基地。

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聯源熱電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兆鑫能源2×15MW生物質能熱電聯產項目、威錦軒50MWP互聯網+漁光一體化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形成以傳統火力發電為主,以太陽能、生物質能源發電為輔的運行模式;推進華北油田年150萬噸油氣勘探開采項目建設;引進建設電解水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低溫液態氫儲運裝備、高壓氣態氫儲運裝備、加氫站等氫能應用項目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儲熱等新興產業項目,不斷優化能源結構。

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加快推進恒嘉年產800噸大尺寸藍寶石晶體材料項目、恒瑞泰年產5500噸超純石墨項目、科晟生產700噸單晶硅及電子元器件制造項目建設,引進晶體切片、LED襯底、藍寶石視窗等上下游配套產業,搶先取得技術突破,打造我國西部地區藍寶石晶體材料生產基地;加快推進邁哥密年產1萬噸馬口鐵金屬深加工項目,引進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樹脂材料等新材料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壯大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加快美途30萬畝農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科技示范園區、沃力豐年產10萬噸生物有機肥及有機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香蕉皮環??萍脊驹偕Y源循環經濟產業園、臨河熱電廠節水與廢水綜合治理改造等項目建設;推進粉煤灰、工業固廢、建筑渣土等固廢資源化循環利用,生產砌塊、機制成品砂、墻體材料、超細纖維、 高檔保溫隔熱?材料、陶瓷制品、污泥堆肥、污泥制磚、污泥制陶粒等資源化利用項目,推動“城市礦產”高值化、多元化、資源化利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打造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新亮點、新支柱。

專欄10   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

1、實施臨河油田勘探開發建設一體化建設項目

臨河油田勘探開發建設一體化建設項目、保靜集群式人工智能制造建設項目。

2、實施新能源產業重大工程

建設風電機組建設項目、智能風機裝備制造建設項目、新華鎮50MWP互聯網+漁光一體化光伏發電建設項目、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項目、生態乳業園區光伏發電和沼氣發電,生物質氣化發電及有機肥生產等項目。

3、實施農機制造產業重大工程

建設農機裝備制造產業,農業播種、收獲、加工機械生產,機械設備配件生產等項目,實施“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建設項目。

第三節  推動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

全力發展物流倉儲業。依托保稅物流園區B型),以“農畜產品臨港分揀包裝、商貿服務、倉儲物流”三大主導產業為重點,不斷豐富產業業態。加強與甘其毛都口岸的合作互動,暢通與蒙俄的進出口貿易通道,吸引更多倉儲物流及外貿企業投資創業,打造智慧型現代綜合產業集聚區。加快農高區冷鏈物流園區項目建設,推動冷藏冷凍規模、冷凍車輛和貨柜投送能力滿足冷鏈運輸需求,推進建設全國分倉中心,融入全國分倉體系;推進年60萬噸煤炭儲運中心建設項目落地,建成投運5個全封閉煤炭倉儲棚;以狼山瓜籽市場為依托,推進瓜籽產業現代化與倉儲金融創新服務及研發檢測公共服務平臺項目,打造瓜籽收儲、加工集散地。

優化發展商貿流通。鼓勵維多利等大型商業綜合體增加餐飲、休閑、娛樂、文化等體驗式消費,創新社區商業業態,拓展繳費、網訂店取、快餐、社區配送等便民增值服務;堅持人本理念,加快推進城市便民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布局建設,完善城鄉雙向暢通的物流配送網絡,促進“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優化商貿流通經營業態,引進建設大型批發貿易中心和地區性采購中心,推進農畜產品、汽車貿易、建材貿易、小商品批發、生產資料等貿易多業態經營;以信息流為依托做大做強五谷城智慧農批市場,發展聯合采購、統倉統配的模式,打造巴彥淖爾市乃至西部地區較大的農產品批發貿易中心;持續提升電商產業園在線交易、供應鏈管理、融資服務、路演培訓等專業化、精細化服務水平,推廣線上銷售+網紅代言+直播帶貨+零售體驗”的線上線下互動營銷模式,引入城商聯,啟動網紅孵化計。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為農產品提供多元化交易平臺,實現全產業鏈資源集聚。加強網貨供應監管,打造內蒙古西部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最具獨創運作模式的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打造“西部直播電商之都”。

穩步發展現代金融。引進銀行、保險、證券、信托、期貨、股權投資基金、租賃等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機構,做大金融產業規模。健全政、銀、企對接長效機制,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鼓勵發展科技金融,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加強多元化資本市場建設。舉辦上市掛牌企業路演和項目推介活動,促進企業與金融、資本廣泛對接。加大對上市掛牌企業的協調和服務力度,推進內蒙古恒豐集團銀糧面業有限責任公司上市,力爭實現A股上市公司零突破。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規模以上實體企業在“新三板”、內蒙古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扎實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國家試點工作,進一步拓寬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證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提升服務“三農”水平。推動農牧業保險“增品、提標、擴面”,推廣“活畜抵押+保險”“銀行+保險”模式,增加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的參保品種,創新開發產量保險、價格指數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產品。發展供應鏈金融,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以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物流和資金流為抓手,為供應鏈所有企業提供交易結算、貿易融資、電子化金融工具等系統性金融服務,實現供應鏈金融服務全覆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地方融資擔保體系,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擔保貸款問題。積極穩妥化解和處置金融風險,開展整治非法集資等專項行動,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生態性金融風險和不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底線。

專欄11   現代商貿物流產業重點項目

1、實施現代服務業重大工程

建設“天賦河套”冷鏈保鮮倉儲物流基地等建設項目。

2、實施臨河區農產品物流中心重大項目

建設新型農畜產品物流園區項目,提升物流基礎設施標準化水平。

3、實施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目

建設冷鏈及深加工配送一體的冷鏈物流中心,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三級配套體系項目。

4、實施企業服務平臺建設項目

建設無線網、傳輸網、集團信息化、傳輸管道、機房建設項目、實施河套瓜籽現代化加工倉儲及研發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優質向日葵新品種研發與育繁推一體化建設項目,現代物流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等項目。

5、實施專業市場建設重大項目

推動活畜交易市場啟動運營,建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等項目。

扶持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建立以企業和機構為主體、社區為紐帶、醫養有機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建成運行雙河區醫療康養產業園,引進和培育一批規范化、專業化、連鎖化經營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打造養老服務品牌。鼓勵發展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臨終關懷場所、托老所、老年人活動站等社區養老服務,形成“社區+養老”模式。支持物業服務企業提供定期巡訪、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形成“物業+養老”模式。鼓勵民營資本建設集養生醫療、康養旅游、老齡用品、餐飲娛樂等多元功能的康養旅游綜合體,形成“養老服務+醫療、旅游、餐飲、住宿、地產”養老商業模式。加快農村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一批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社會參與、政府支持的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

推進發展全域旅游。依托優勢整體部署,堅持文化為魂,整合、拓展、做強旅游IP,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觀,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堅持全域一體、有機融合,主動融入國家和自治區黃河“幾”字彎文化旅游帶,依托黃河濕地等資源以及河套文化、蒙元文化、西口文化等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推動旅游精細化發展,堅持“旅游+”“+旅游”的發展方向,促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互動。實施旅游全方位服務提升計劃,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產業鏈。建立旅游服務“大家評”機制,加大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力度,樹立文明旅游形象。全面推進旅游營銷與市場開發,加強與國內旅游企業集團、市場中介機構和知名媒體合作,廣泛開展專業化、精準化的旅游形象推廣、旅游營銷和專項旅游宣傳活動,依托“河套文化”“美麗臨河”特色品牌,總體包裝、分梯次推進品牌形象宣傳、產品策劃、市場營銷。注重“平臺驅動”,持續辦好河套文化藝術節、冰雪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豬宴節、梨花節等節慶活動。緊扣河套文化主題,將旅游產業宣傳推廣、博覽交易、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美食等活動融入河套文化藝術節之中,提升品質和檔次。完善旅游公路、旅游標識、自駕游營地等基礎服務設施,強化旅游產品開發,支持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在生產車間設立參觀通道,在旅游景點設立產品銷售點。完善青春湖、鏡湖、黃河濕地公園、新華南海子、永強湖、圖克班禪召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批有實力、專業化、帶動性強的旅游產業項目,重點推進完善“河套·彤鑼灣”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河套非遺小鎮、馬文化產業園、巴彥淖爾“賦套·金鑰”現代農業特色小鎮等項目建設進程,形成資源配置合理、民族特色鮮明的旅游產業集群,把臨河打造成為全域旅游的優質體驗區。

專欄12   公共文化重點項目

1、實施文化設施建設重大工程

建設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市民活動中心項目,實施文化館,圖書館等項目。

2、實施文化設施建設重大工程

建設文化產業項目。

3、實施農文旅融合發展重大工程

建設“賦套·金鑰”現代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項目、青春湖溫泉小鎮、馬文化產業園、河套非遺小鎮等建設項目。

第四節 培育發展新動能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落實“科技興蒙”行動,把創新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創新要素集成和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創新主體培育,支持研發基礎好、創新能力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行業帶動性的企業積極申報國家、自治區級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掌握產業“專、精、特”技術的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不少于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少于15家。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依托農高區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我區布局建設。依托科技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牽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投資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共同建設各類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到2025年,新增自治區級企業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0個以上,新建博士科研工作站6-8個,新增自治區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基地)、眾創空間2個,星創天地4個,建成科技小院4-5個;打造專業化“雙創”平臺,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雙創”服務平臺體系。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職業學??萍既藛T及企業人員發揮特長到農村開展創業服務,鼓勵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退休技術人員等深入農村創新創業,開展農業技術聯合攻關和集成創新。建立健全“雙創”平臺質量管理、優勝劣汰的健康發展機制,定期開展績效評估,對運營成效優良的“雙創”平臺給予一定補助。

完善科技創新的投入機制。協助企業申報科技重大專項項目、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項目、自治區科技創新引導獎勵資金、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等,申請自治區技術交易后補助項目資金、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資金、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健全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落實財政科技投入政策,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R&D)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全市中上游水平;積極實施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項目,聚焦國家、自治區和巴彥淖爾市重大科技課題,圍繞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生態環境保護、新材料開利用等領域,積極爭取實施國家、自治區關鍵技術攻關研究課題,推進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一體化。

第五節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

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引進發展通用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軟件、高并發實時數據存儲等算力產業和分布式計算、邊緣計算、云渲染等云計算產業,打造巴彥淖爾市大數據中心。實施數據加工處理產業培育工程,引進和培育數據清洗、脫敏、建模、分析挖掘等數據加工處理企業。發展數據流通交易產業,建設大數據流通交易平臺,規范發展數據商品、數據服務、算法、商業數據衍生品等交易產品,培育發展數據征信、數據資產評估、數據資產質押等關聯業態。推動北斗高精度授時和定位、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數字技術在農牧業、制造業、物流、金融、旅游、商貿等重點行業和民生保障、社會治理、交通運輸、生態環保、應急管理、地質災害、測繪地理等場景應用。

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發展智慧農牧業,推動數字化技術與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深度融合,提高全區農牧業生產實時監測、精準管理、遠程控制和智能決策水平。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推動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制藥、絨紡、農機制造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引進發展工業互聯網。鼓勵農機制造等行業領軍企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展工業設計眾包、產品在線運行維護、遠程故障診斷、在線咨詢培訓等服務,加快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快培育網絡工廠、模擬制造、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等智能化生產方式。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步伐,鼓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規范發展養老金融、教育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型金融業態,推廣精準化廣告設計,激發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活力,提升旅游、物流智慧化水平。

專欄13   數字城市重點項目

1、實施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新建人臉識別及處理系統、電子圍欄、網絡圍欄,構建并完善視頻監控采集系統及智慧指揮中心。

2、實施臨河區智慧城市建設工程

完善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中心建設,配套建設信息傳輸配套光纖管網系統,深度開發區塊鏈應用技術,建設完成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子系統。

4、實施臨河區區塊鏈+智慧政務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通過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軟硬件升級,建成數據分析中心,全面助推一網通辦。

5、實施臨河區智能快遞柜與驛站建設項目

建立為用戶提供包裹代收、代寄等服務的物流服務平臺,致力于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最后一公里服務。

第六節 提升產業載體集聚能力

優化產業載體功能布局。構建臨河城區、雙河區、經濟開發區、物流園區產業發展載體格局。臨河城區以城市主干道為依托,重點發展金融、商貿、餐飲、住宿等服務業;雙河區以黃河文化為依托,重點發展教育文化、博物會展、健康養老、生態文明等服務產業;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加工、新材料、生物科技、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信息產業;農畜產品物流園區重點發展臨港加工分揀、保稅倉儲、冷鏈物流、對外貿易等產業。

完善產業載體配套功能。不斷完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完成建設南路110千伏輸變電、電力主配網技術改造、電力主配網改造增補、臨河熱電廠2×300MW機組AGC調頻、聯邦制藥動力站備用30MW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項目。不斷加強園區道路、供熱、供氣、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公共服務工業水平;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信息通信技改、5G基站建設等項目,以投資建設和示范推廣的形式培育新需求,加快推進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技術創新中心、數據共享中心、推廣應用中心等新型技術應用推廣設施建設。

研究出臺差別化扶持政策。根據平臺載體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制定出臺不同的扶持政策,建立成本風險共擔、利益共創共享機制,鼓勵國內外知名企業通過共建園區、產業合作等形式提升載體發展質量,探索從“筑巢引鳳”到“去鳳凰的聚集地筑巢”發展模式,到發達地區創建逆向飛地,尋找并引進創新資源和要素配置,快速獲取發達地區的人才、技術、區位、資金優勢,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孵化-加速-研發-中試-產業化”科技創新鏈條,實現“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十章  聚焦雙循環格局,建設全面開放先行區

 

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深度對接“一帶一路”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打通對外開放新通道,構建開放發展新優勢。

第一節  主動融入國內外市場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構建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全力推進臨河鐵路物流基地項目建設,打通G242向西南開放通道,完善保稅物流園區(B型)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積極爭取綜合保稅區建設,落實蒙方運貨車輛直達保稅物流中心(B型)條件,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爭取自治區與蒙古國檢驗檢疫部門建立雙方檢驗檢疫互認機制,提高向蒙古國出口果蔬在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通關效率,確保果蔬運輸時效。優化外貿經營主體,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番茄、籽仁、絨紡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外向型龍頭加工企業,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抱團出?!?、增強貿易競爭力,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企業進出口聯盟。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海外倉和海外運營中心等服務設施。

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及文化合作。在能源資源、農牧業、民族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環境保護、科技、公共衛生等領域開展投資合作,推動企業、產品、技術、標準、品牌、裝備和勞務“引進來”、“走出去”,帶動相關產品進出口。鼓勵具有技術優勢的資源開發、新能源、現代農牧業、民族餐飲等企業在境外投資。積極推進與國際組織和知名企業在生態環境建設、節能環保等領域開展合作,爭取在生態保護與建設等方面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充分發揮沿黃上游流域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手工產品及農牧業優勢,依托“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品牌產品,打造對外合作交流的平臺和載體。依托進口博覽會、新媒體電商平臺等,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圍繞黃河文化、蒙元文化等優勢文化資源,加強與世界各國友好城市的往來,進一步擴大國際文化交流。

深度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為契機,完善同蒙古國合作機制,大力推進與資源能源、旅游貿易、與蒙古國跨界交通運輸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發展商貿流通、服務貿易、國際物流、跨境旅游、跨境電商等特色口岸經濟,深化對蒙經貿合作,啟動實施中蒙俄互市貿易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實施投資便利化、便捷通關和簡化邊民互市監管措施,完善多層次政府推動機制,深入推進雙邊活動。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創意、影視、演藝、出版等方面合作。擴大開放醫療服務市場,合作發展醫療服務和中(蒙)醫藥醫療保健服務。

第二節  加強黃河流域區域間協作

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環境協同化治理。以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為契機,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共同推進流域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污染治理、水資源節約、水堤防建設。推動沿黃經濟帶旅游協同發展。加強黃河流域史前文化、河套文化、紅色文化、西口文化的研究,聯合推出一批黃河題材的舞臺藝術精品,打造一批跨區域旅游產品和線路。促進文化、體育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臨河區旅游新坐標。

第三節  深化與東部地區對接合作

加強與京津冀等地區合作。大力引進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推進與京津冀、環渤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轉移園區,配合優勢資源輸出,推進優勢產業對接,打造高水平產業承接平臺,拓展科技、農牧業、旅游業等合作空間。與京津冀科研院所聯合開展農畜產品加工、能源、蒙藥等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積極引進和培養集聚科技創新、經營管理、高技能等人才。立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呼包鄂等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深化商貿物流產業合作,推廣“互聯網+”搭建銷售大平臺,促進高端綠色有機農牧業提檔升級。加快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與發達地區的社會公共服務合作等。

第四節  主動融入自治區發展格局

主動融入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呼包鄂烏協同發展區,充分利用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區域中心地位和對外開放門戶,以能源、資源要素整合為突破口,加強農畜產品加工、能源、化工等產業協作,聯手打造綠色農畜產品基地,共建共享甘其毛都口岸。加強公共服務領域合作,共同促進區域錯位、聯動發展。加強與蒙東地區的文化旅游合作,推動草原游線和沿黃游線融合發展,深化旅游會展賽事活動交流。推動與蒙東合作建設特高壓外送通道,共同開拓電力消納市場,共建“西電東輸”重要基地。

第五節 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 

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強化電商主體培育,鼓勵本土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采取自建、收購、合營或租賃等方式,在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合理規劃布局公共海外倉,通過“跨境電商+海外倉”模式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探索在農畜產品物流園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支持職業技術學校、培訓機構開設電力商務學科,建立符合實際的跨境電子商務培訓基地。鼓勵商協會等舉辦各類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政策宣傳、就業對接等活動,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積極推進加工貿易發展。依托綠色高端有機農畜產品優勢,加快推進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臨港加工產業發展,圍繞加工貿易鏈條配套和產業集群配套,創新“市場在內、資源在外”和“資源在內、市場在外”加工貿易模式,促進進出口貿易由單一型逐步趨向多元化。引導企業把貿易和產業相結合,支持農產品企業通過境外農產品加工基地開展加工貿易業務,充分利用中歐班列提升進出口貿易水平。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強與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合作,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做大做強。探索推進和完善外貿服務企業金融支持政策,為企業提供融資、擔保、供應鏈服務等綜合性服務。

第六節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搭建招商引資平臺。積極舉辦和參加有影響力的投資貿易洽談會、博覽會、項目推介會等活動,為招商引資工作搭建良好平臺。開展點對點項目招商,圍繞重點產業和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一對一”“點對點”的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資成效。推進產業鏈招商,根據產業發展規劃,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引進上下游關聯配套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形成集群效應。探索中介招商,充分發揮商會、協會、中介等各類組織和資源的作用,發揮其橋梁紐帶、信息傳導、協調聯系作用,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

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加強招商引資隊伍建設,成立駐外招商引資工作站,突出以商招商、配套招商,強化專業招商、定向招商,開展專題招商、網絡招商。建立重大項目督導機制,明確責任部門,強化工作措施,實施掛圖作戰,及時研究解決項目推進中的突出困難和重大問題,確保重大項目加快落地落實。健全招商引資聯席會議制度,提高招商引資洽談項目的簽約率、落戶率、進資率、開工率。

堅持精準招商引資。圍繞做優做強農牧業、轉型發展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等需求,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庫建設,完善儲備庫、預備庫、建設庫“三位一體”重點項目管理模式。立足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制藥、先進制造、新材料、電子商務等產業的延鏈、補鏈、拓鏈和強鏈需求,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業鏈招商“鏈長制”,在自治區、國內乃至國際范圍內精準尋找和引入央企、國內500強、民企500強、行業前10名等戰略投資者與重大關聯配套項目,增強高質量發展后勁。新上產業項目的生產工藝必須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嚴禁引進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堅持引資、引智并重,加快引進國內外技術創新機制、現代管理經驗、科技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

專欄14  建設全面開放先行區重大工程

1、實施包銀高鐵建設項目。

2、實施G242臨河過境段(含黃河大橋)一級公路建設項目、省道S315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國道110黃羊至磴口一級公路改建項目。

3、實施臨河鐵路物流基地建設項目、巴彥淖爾市綜合保稅區建設項目。

 

 聚焦人本理念,建設美好生活共享區

 

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構建中心城區帶動,區域多節點支撐,城鄉聯動融合發展格局,全力打造自治區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

第一節  優化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遵循巴彥淖爾市城市總體規劃,促進主城區、建制鎮、特色小鎮協調發展,構建區、多節點”新型城鎮化格局(”即主城區、經濟開發區、農畜產品物流園區、雙河區,“多節點”即各類特色小鎮)。四區:主城區,重點發展金融商貿、教育文化、餐飲住宿、咨詢設計等產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聚集能力;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等傳統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新技術產業,通過完善綜合供給保障,提升加工研發產業承載能力;農畜產品物流園區,重點發展臨港加工分揀、保稅倉儲、進出口貿易、冷鏈物流、國際物流等產業,通過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提升對外開放合作產業承載能力;雙河區,重點發展教育文化、休閑娛樂、博覽會展、健康養老等產業,通過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提升新興服務業承載能力;“多節點”:根據發展特色和發展趨勢,選擇干召廟鎮、新華鎮、狼山鎮等建制鎮和“河套·彤鑼灣”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特色小鎮、“賦套·金鑰”現代農業小鎮、河套非遺小鎮具有較高集聚性、帶動性、輻射性,規模較大、發展條件較好的特色小鎮,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構建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特色突出的多節點新型城鎮化支撐體系。

 

 

 

專欄15  優化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重大工程

1、實施城區綠化工程

實施重點區域綠化,通道綠化等工程,提高區域的綠化覆蓋率,增強人居環境的美化度、舒適度。

2、實施城市更新重大工程

持續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區道路綜合改造,城鎮社區活動中心等項目。

第二節  全力打造高品質城市

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功能,暢通城市道路,推進雨污分流,完善供水、供熱、供氣、排水等地下管網體系,構建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打通21條城市斷頭路,新建、改造28條66.3公里市政道路及管網,建成區40條主次干道實現全暢通,地下管網實現全覆蓋,完成日處理10萬噸的黃河水廠(二期)供水工程,改造城區供水主管網42.56公里、老舊小區次管網31公里。更換修復舊城區長春街、幸福路等18條街巷排水管網,新建污水管網19.3公里、泵站4座,解決污水排放能力不足的問題。完成團結路等67條、86.5公里道路雨污合流改造工程。完成建成區及城鄉結合部平房區集中供熱改造14472戶、129.14萬平方米,完成城郊3萬戶煤改電任務,消減散燒原煤43.56萬噸。新建天然氣管網15.5公里,實現城區具備條件住宅天然氣全入戶,到2025年,全區城鎮人均市政道路面積達到29.2平方米,供水普及率達到100%,城鎮燃氣普及率達到93%;進一步落實綠地系統規劃,管好綠化存量,優化綠地配置,挖掘綠化潛力,擴大綠化總量,營造“春提前、秋延后、冬有綠、夏有蔭”的地區特色,建設生態田園城市,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市民幸福感,到2025年,全區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39平方米/人。實施路燈節能改造及提標改造項目,全面提升亮化水平;不斷完善城市配套服務功能,完善占地134畝的市民活動中心建設工程,實施勝利路長春街至新華街段地下空間開發項目,建成2-3個智能化停車場和4-5處過街天橋、地下人行通道,建成2-3個便民市場;按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炒的”定性,有序推進房地產建設,開發面積控制在500萬平方米左右;繼續推進城市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通過產權置換、貨幣化安置、非成套住宅改造等多種方式,完成已列入棚改計劃未完成的1.1萬套和建成區及城鄉結合部剩余2.5萬套棚戶區改造任務,解決剩余“回遷難”“入住難”問題。完成216個小區748棟樓、32645戶、286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開展5G網絡建設,實現全區5G雙超網(eMBB超高速網+uRLLC超低時延網)全覆蓋。

第三節 提升城鄉管理水平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全面落實街長制,不斷提升城鄉精細化依法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制,在城區設置四分類垃圾桶73008個,設置電動三輪垃圾收集車300輛,購置垃圾運輸車63輛。清理整合城區再生資源回收市場,按照《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2022年實現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精細治理城市“十亂”。把“人”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店外經營、偷倒亂倒建筑垃圾、道路遺撒、隨意開挖道路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整治力度,切實解決亂貼亂畫、亂潑亂倒、亂拉亂掛、亂搭亂建、亂停亂放的“十亂”難題。堅持“一路一長、條塊結合、屬地管理”原則,有效消除城市管理盲區,把精細管理標準和具體管理責任落實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  

不斷提升物業管理水平。建設智慧物業平臺,實現智能化物業管理,智慧化小區達到50%以上,智慧化監管達到全覆蓋。接管無物業小區、棄管小區,實現小區物業管理覆蓋。依托“智慧城管”和“網格化”管理,加強部門聯動執法進小區,形成“橫向協調、縱向報告”的管理模式。小區實現專業化物業服務管理覆蓋率達到95%以上,標準化物業服務管理達到全覆蓋。

全力推行智慧化管理。合理布局治安防控監管設施,做到城區無死角、無盲區,推進治安防控監管系統集鎮全覆蓋,加強農村治安防控監管系統建設,實現中心村、旅游景點全覆蓋,主要進出通道全監控;完善智慧城管平臺,推進住建、市政、環衛、物業等便民服務項目智能化建設,完善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管“五位一體”功能。推進交通、公安、城管網絡功能整合融合,網格圖、實景數據庫、管理部件庫、管理案件庫等分類數據庫為一體的智云平臺大數據,通過人技結合”、“立體式”監控、“信息化”指揮、“精準式”管理、“數據化”考評等方式,提供城鄉智慧化管理水平,精細化、智慧化管理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專欄16   市政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1、實施供電工程

農網城網輸配電線路建設改造項目,建設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的智能電網。

2、實施供水工程

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黃河水廠(二期)供水續建工程。

3、實施供熱工程

新建一級供熱管網、換熱站工程、建設臨河城區及雙河區供熱管網改造,集鎮集中供熱,封閉式儲渣場等項目。

4、實施污水、垃圾處理工程

建設城鄉環衛一體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生態環境保護和封場修復治理,各鎮(農場)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轉運設施以及水沖廁所提升改造等項目。

5、實施綠化工程

重點區域綠化,通道綠化等工程,提高區域的綠化覆蓋率,增強人居環境的美化度、舒適度。

6、實施城市更新工程

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區道路綜合改造,城鎮社區活動中心等項目。

7、實施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新建人臉識別及處理系統、電子圍欄、網絡圍欄,構建并完善視頻監控采集系統及智慧指揮中心。

第三節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落實交通強國戰略,推進國省干線建設,改擴建一批農村公路,提高農村交通通暢深度,爭創國家“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到2025年,基本形成規模適當、功能明確、結構合理、銜接順暢的高質量公路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升路網結構、路況質量、帶動能力、運營服務能力,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骨干公路網絡,構建普惠公平的農村基礎公路網絡。營造安全宜人的農村公路交通環境,實現農村公路由“窄”變“寬”、由“通”向“好”。全面實施“路長制”,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專業化、機械化、市場化。加強連接示范園區、旅游景區公路建設,推進“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推動城鄉客運公交一體化,實現城鄉公共交通全覆蓋。累計改建農村公路688.9公里(包括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改造項目、路網改善提升項目、旅游路產業路項目),擬實施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項目2199公里;配合完成國道110黃羊至磴口一級公路11公里、G242臨河過境段(含黃河大橋)一級公路22公里、省道S315一級公路改建工程項目23.7公里和臨河區新區綜合客運樞紐建設項目;配合推進包銀高鐵臨河區段建設。

專欄17  綜合交通重點項目

1、實施對外通道建設項目

實施包銀高鐵建設項目。實施G242臨河過境段(含黃河大橋)一級公路建設項目、省道S315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國道110黃羊至磴口一級公路改建項目。

2、實施城鄉道路建設項目

建設朔方大橋及道路連接線工程建設項目、雙河區敕勒東街、安瀾街、九原大街、開源路、帥豐街道路等新建改擴建工程,縣鄉四好公路升級改造,干線公路改造,危橋改造等項目。

3、實施交通設施建設項目

建設農村公交一體化,新區綜合客運樞紐建設項目、停車場,充電樁等項目。

第四節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支持農民向城市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和拖欠治理長效機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通過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釋放農牧業增收潛力,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挖掘股份合作、保底分紅、利潤返還等增收潛能,通過培育市場化服務組織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收,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依法保障農民土地增值權益和宅基地資格權、農民房屋財產權,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及擔保、繼承權,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健全征地拆遷補償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不折不扣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糧改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惠牧政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提升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探索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等多種分配形式,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制度和職工福利待遇與社會平均工資動態調整制度,增加職工工資收入。健全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調查比較制度。落實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政策和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政策。鼓勵全民創業增富,增加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鼓勵城鎮居民拓寬儲蓄、保險、外匯等金融理財渠道,理性開展住房租賃和基金、股市、債市等多樣化投資,增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增加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

第五節  落實就業優先戰略

促進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加快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養老、醫護服務、家政物業、現代物流和農畜產品加工等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創造更多適合困難群體、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加大降稅減負、信貸等政策力度,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帶動更多就業。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拓展就業領域。有序發展攤販經濟和夜市經濟,促進靈活就業。優化創業環境,完善經營場所管制、減免稅費、創業擔保貸款、社會保險補貼費等政策,發揮創業帶動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就業的倍增效應。建立健全公共投資帶動就業增長機制,深入挖掘政策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增長潛力,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統籌推進重點群體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增加城鄉社區等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吸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崗位。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鼓勵返鄉農民工創辦新農牧業經營主體,有序引導和組織農民外出就業、就地就近就業,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勞動維權。加強困難人員兜底保障,開展零就業家庭成員“一對一”就業援助,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鞏固動態消零成果,利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難以通過市場就業的大齡失業人員,落實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政策。做好軍隊轉業干部和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強化戒毒康復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群體就業。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成自治區首家農高區職業技能綜合培訓中心。分層分類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加大重點群體創業培訓力度。組織實施農民工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計劃,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立足解決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制藥等企業用工結構性矛盾,開展靈活多樣的訂單式、定向式職工崗前培訓、轉崗轉業培訓和新型學徒制培訓。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新成長勞動力、在崗職工和新興產業緊缺勞動力技能提升培訓。累計開展城鄉就業技能培訓9600人,培訓合格率達90%,培訓后就業率達80%。

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優化服務流程,提升就業服務隊伍業務素質和精細化服務水平。創新建立線上供需調查、培訓對接、就業對接、跟蹤服務“四位一體”公共就業服務模式。開展直播帶崗、專場招聘等多種形式的供需對接服務。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規范發展人才推薦、人事代理、人員培訓、勞務派遣等人力資源服務業。加強就業統計監測和分析研判,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健全就業和失業動態監測預警機制。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規范非全日制用工和企業裁員行為,依法糾正身份、性別等就業歧視現象,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制度。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100%,企業勞動用工備案率達到85%以上。開展根治欠薪專項行動,加強欠薪源頭治理,確保農牧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法定時限內結案率達到100%。深入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健全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系。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制,提高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成功率、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

 第六節   健全多元社會保障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元化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全民參保擴面專項行動,穩步提升保障水平。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確保應保盡保。推進醫保、醫療、醫藥聯動改革系統集成,保障群眾獲得優質實惠的醫藥服務。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實行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逐步縮小城鄉低保標準差距,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推進困難兒童等特殊群體福利事業發展。支持殯葬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完善殯儀館、骨灰堂、城鄉公益性公墓等殯葬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提高殯葬服務保障水平。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由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護理補貼、護理救助等相互銜接補充的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障制度。以民營企業、新興業態從業人員和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2025年,全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2.4萬人以上(含機關事業單位1.9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實現應保盡保。突出公辦養老機構的兜底保障作用,布局建設一批分布式、多功能、專業化的日間照料、臨終關懷、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推進“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有效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實施臨河區社區康養建設項目,新建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家鄉鎮衛生院康養中心,配備康養、醫療設備,開展康復、日間照料、臨終關懷服務。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機構,重點支持興辦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機構,鼓勵規范化、專業化、連鎖化經營。大力發展老年健康事業,著力構建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實現健康老齡化。推動優勢科教技術資源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加快發展智慧養老,優化養老服務供給。

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按照“五有”標準和創建全國示范型服務中心(站)的標準建立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開展系統大培訓,提升干部綜合業務能力。加快完善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體系建設,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加強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鼓勵退役士兵提升學歷教育,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創業。落實好優撫對象和生活補助待遇,做好褒揚紀念、走訪慰問、宣傳表彰、關心關愛等工作。建立困難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幫扶援助機制,全面實踐新時代“楓橋經驗”,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全力做好退役軍人群體穩定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

專欄18  社會保障重點項目

1、實施殯儀館服務能力提升建設項目

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改善殯葬服務設施狀況,提高殯葬公共服務水平,臨河區西郊陵園建設項目。

2、實施烈士紀念廣場建設項目

建設人民公園烈士紀念廣場、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雕塑、文化長廊、戶外宣傳欄等相關設施。

3、實施養老服務中心及老年養護院建設項目

建設臨河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養建設項目,人民醫院康復及醫養中心建設項目,醫養康結合建設項目,完善智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礎設施。

4、實施臨河區家庭教育支持服務項目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陣地建設,積極推動家校協同,有效整合各種資源,深化家教指導服務,引導家長樹立正確家教理念,推動家庭教育科學化、專業化發展。

第七節 推進教育強區建設

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繼續落實優先發展教育戰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優先安排教育,財政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教育,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根據城市發展和學齡人口變化,合理規劃學校布局,讓學校建設與城市發展、人口增長同步,徹底解決大校額大班額問題,切實滿足適齡兒童就近入學需求。“十四五”期間,新建水源路學校幼教綜合樓、城關總校大興國際中小學及幼兒園、雙河區中小學及幼兒園、匯豐學校初中部、富源小學等項目。

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強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體教融合,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認真落實學生體質健康合格標準,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定期舉辦學生運動會,組織好校園足球聯賽等體育賽事,推進馬術等運動進校園,進一步培養青少年的運動興趣和運動技能。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問題綜合防控工作,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增強學生體質和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和辦園水平,2025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接受自治區驗收及國家認定,全區學前兒童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9.6%。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統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積極探索農村學校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城鄉學校建設與管理標準化,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學校。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工作,2024年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驗收。全區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100%,義務教育輟學率為0,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推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積極為新高考改革做好教師儲備等工作,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質量。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7%以上,考入“清北”及“雙一流”大學人數逐年遞增。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以上。完善扶困助學體系,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失學、因貧輟學。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引入社會資本,辦2-3所私立學校。通過發展民辦教育,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和辦學形式多樣化,形成區域內公辦、民辦學校良性競爭的發展格局。實施職稱評聘改革,在核定學校編制及辦學規??偭康幕A上,重新設崗,各學校制定聘任方案,教職工實行競聘上崗。暢通教師進出口渠道。提高入口教師的質量,建立激勵機制,通過到師范類院校選擇品學兼優的畢業生、高薪選聘部屬師范大學優秀畢業生及引進全國有影響力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領軍人物來臨河任教,提高臨河師資質量和水平;出臺教師分流政策,對不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部分教師進行調崗分流,利用騰出或空出的編制,為教師隊伍補充新鮮血液,著力優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建立校長考評制度。加大校長(含副職)考核管理力度,制定臨河區校長專項考核實施細則,采取量化評分,每年年終對校長進行專項考核。

加強教育隊伍建設。強化師德師風教育。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懲“五位一體”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弘揚師德典型,崇尚高尚師德,助推良好師德師風形成。保障校長、教師待遇,提高校長獎勵績效工資水平。推動績效工資分配制度改革,拉大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檔次,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從制度層面上激發一線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配齊配強督學、教研隊伍。強督學隊伍建設,健全督政、督學和質量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實現中小學、幼兒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全覆蓋。建立教研員和優秀骨干教師雙向流動機制,吸引優秀骨干教師從事教研工作,充實教研工作隊伍,為推進教育教學研究、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提供有力支持。

專欄19   教育發展重點項目

1、實施臨河區學校新改建項目

雙河區雙河高級中學建設項目、雙河區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項目、朔方實驗學校建設項目、雙河區綜合體育館建設項目、水源路學校幼教綜合樓建設項目、匯豐學校初中部建設項目、富源小學建設項目、大興國際中小學建設項目。

2、實施臨河區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建設操場及學生活動場地改擴建、教輔及生活用房建設,業務用房配套附屬設施改造,體育館建設等項目。

3、實施教育信息化體系建設項目

建設各功能室,購置各種教學設備、校園管理數字化系統軟件,將學校所有服務性項目全部移交物業公司管理,提高服務管理水平。

健全公共文化體系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強化公民道德教育引導,用良好家庭家教家風涵育道德品行,以先進模范引領道德風尚,以正確輿論營造良好道德環境,以優秀文藝作品陶冶道德情操,發揮各類陣地道德教育作用。推動公民道德實踐養成,廣泛開展弘揚時代新風行動和移風易俗行動,全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創建活動,持續推進誠信建設,重視禮儀禮節,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深入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力爭文化館、圖書館創建為國家二級館,實現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推動全區9個鄉鎮、2個農場綜合文化場所提檔升級。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基層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和實效性,以“菜單式”方式為基層配送一批適合人民群眾開展文體活動的文體器材。加快“書香臨河”建設步伐,創新推動“送文化、種文化”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力度,引導支持社會力量承接舉辦各類公共文化服務事項。全面加強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和基層公共文化場所免費開放工作。提升基層文藝惠民演出活動質量,加強文化大院(文化戶)建設。依托“村村響”廣播,健全應急信息發布機制,提升政策宣講服務水平。提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效能,完善村級服務點網絡設施。實施“公益電影7+”惠民放映工程。加大文藝創作扶持力度,加強中國夢現實題材創作生產,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建強用好區融媒體中心,創作更多有高度、有溫度、有深度的原創精品和適合移動平臺傳播的優質作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特色文化展演藝術節,辦好春節、元宵節等民俗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機制,加強文物古保護、研究、利用。推進新華鎮高油坊古城遺址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加大對黃羊沃野縣古墓葬群、八一古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力度。推進專業博物館建設,支持民辦博物館發展,建設一批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醫藥文化、居家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博物館或展廳。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和傳承基地“三位一體”保護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開發。挖掘、整理域內非遺項目,建立完善非遺檔案資料數據庫。加強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積極申報自治區級非遺傳承基地。

專欄20   公共文化重點項目

1、實施文化設施建設重大工程

建設文化產業項目。

2、建設鄉村文化設施等項目

第九節  推進健康臨河建設

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穩定的本級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提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用房、實驗室、應急車輛等硬件配置水平,爭取項目支持完成區疾控中心搬遷改造。加強疾控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招考力度,引進緊缺人才,優化疾控機構人力資源結構,建立適應現代化疾控體系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以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為重點,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建立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協同監測機制。提升區疾控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檢測能力,核酸檢測實驗室達到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健全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預案體系,分級分類組建形勢研判、流行病學調查、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社區指導、物資調配等衛生應急隊伍。完善全區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加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全面加強鼠疫、新冠肺炎、艾滋病、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鞏固布病、砷中毒、氟中毒、碘缺乏等地方病和職業病防治成果。普及公共衛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規。到2025年,法定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控制在400 /10萬以內。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強化全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城鄉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積極爭取項目,完成康復醫院遷址改造,對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8家鄉鎮衛生院進行升級改造,重點將匯豐、東環、團結、解放、先鋒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干召、狼山、新華、曙光、雙河5個鄉鎮衛生院打造成標準化社區醫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實施臨河區人民醫院“智慧醫院”信息化建設項目,完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合理診治和有序就醫新秩序,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加強臨床服務能力建設,推進診療規范、用藥合理、護理優質,推廣預約診療服務,推進醫共體內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和同城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進一步加強區人民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積極創建三級乙等綜合醫院。建立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探索公立醫院人員編制備案制管理,推進薪酬制度改革,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支持優勢學科建設,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開展全區醫療衛生機構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兒科、精神科、老年病、康復、安寧療護等服務。加強產科、兒科、精神、老年醫學、藥學、急救、康復等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到2025年,每千人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張,每千人口衛技人員數達到6人,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5人,每千人注冊護士數達到3人。 

大力發展蒙中醫藥事業。堅持蒙中西醫并重,扶持和促進蒙中醫藥事業發展,按照二級醫院標準爭取區蒙醫中醫醫院立項建設,實現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80%的村衛生室具備蒙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蒙中醫藥三級服務網絡。豐富蒙中醫藥服務內容,推廣蒙中醫藥適宜技術,提升疑難復雜疾病的蒙中醫診療服務能力。加強蒙中醫藥臨床重點???、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名醫工作室建設。建立蒙醫中醫“治未病”中心,形成涵蓋預防、治療、康復、保健、養護等為一體的預防治療保健服務模式。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精髓。完善蒙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高層次蒙中西醫綜合人才培養。

促進全民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推進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倡導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強化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發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致殘和死亡風險逐步降低。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建設臨河區人民醫院精神衛生分院,補齊精神衛生防治短板。2025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26.44/10萬以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達到95%以上。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落實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規劃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新建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中心,推進體育場地設施網絡化管理服務進程,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加快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進程。大力發展全民健身事業,提升全民健身與健康意識,促進一體融合發展,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重。大力發展群眾健身休閑項目,倡導實行工間健身制度,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鼓勵興辦各類健身俱樂部和健身組織。

專欄21  健康臨河重點項目

1、實施臨河區醫療衛生水平提升項目

實施臨河區人民醫院醫養一體化、整體救治服務能力提升,基層衛生院配套附屬設施建設等項目。

2、實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項目   

實施雙河區雙河綜合醫院、蒙醫綜合醫院建設項目,基層醫療機構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建設項目,人民醫院分院建設項目,婦幼保健兒科綜合樓改擴建項目,人民醫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及“智慧醫院”信息化、婦幼保健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建設項目,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改擴建業務用房及應急防控設備購置等項目。

3、實施體育設施建設項目

實施臨河區市民活動中心建設項目。

第十節  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提升出生人口素質。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完善生育支持、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善后服務等家庭發展政策。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強化優生優育技術服務,做好高齡產婦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及婦產科孕檢、產檢服務,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能力。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出生缺陷干預體系,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和農村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推動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服務全覆蓋。提升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疝氣等兒童醫療救治水平。到2025年,人口出生性別比控制在106.26;嬰兒死亡率控制在5‰以內、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內,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7/10萬以內。嚴格執行母嬰安全五項制度,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防治等措施,做好婦幼重大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守住母嬰安全的基本面,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80%以上。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和設施建設,落實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行業發展政策,實施嬰幼兒照護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社會信用評價和違法失信懲戒。

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促進性別和諧發展。保障婦女平等享有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平等獲得就業創業機會和勞動保護、法律援助等權利,平等享有社會保障。依法保障婦女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的權利。堅持兒童優先,遵循兒童發展規律,依法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全面提升兒童身心健康和福利水平,滿足兒童多樣化高質量教育需求。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完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嚴厲打擊暴力侵害婦女兒童、拐賣婦女兒童、棄嬰等違法犯罪行為。

推動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優先保障殘疾人基本住房。確保城鄉殘疾人普遍享有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依法推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和殘疾人免費或優惠搭乘市內公共交通工具、游覽旅游景點等基本福利制度。豐富殘疾人文化體育生活。構建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殘疾人托養照料服務體系。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日常維護管理。開展殘疾人社會救助、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加強流浪、乞討殘疾人及時救助和返鄉保障。

 

第五篇 實施保障

 

第十二章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為進一步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確保規劃落到實處,各級黨組織必須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領導,切實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一節 加強領導保障

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各級黨委(黨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完善信息發布制度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辦法,落實好中組部《關于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的通知》和《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工作條例》,發揮考核風向標”“指揮棒作用。

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專業化水平。重視培養使用年輕干部、婦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黨外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強化干部教育培訓,完善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推進干部能上能下。穩步提高村組干部待遇,拓寬村干部選任渠道,調動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圍繞自治區“五化協同、大抓基層”總體布局,抓實抓好“最強黨支部”創建,發揮好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結合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全面推進班子結構優化提升,落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區委備案管理制度,發揮好黨組織書記的“頭雁”引領效應。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城鄉治理體系,有效提升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切實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持續深化鄉鎮(農場)黨委“五面紅旗”創建、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大比武”“五人小組”工作法和“二三三”區域化黨建、“紅色物業”、城鄉結對共建等特色品牌,分領域打造一批有影響的黨建品牌,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從嚴執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要論述和中央八項規定以及自治區黨委、市委相關配套規定,健全完善改進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不懈反對“四風”和特權思想、特權現象,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嚴格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和“三重一大”議事決策等制度。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動員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充分發揚民主,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宣傳和組織群眾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激發各族人民熱愛臨河、建設臨河的主人翁意識。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的共識和力量。高度重視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黨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

第二節 健全工作機制

“十期間,要全面貫徹黨中央、自治區黨委、市委和區委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理念、發展定位、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確保“十”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明確任務分工。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區直各部門參與的規劃推進領導小組,強化政府規劃的意識,明確政府的領導責任,扎實推進“十”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區發展改革部門要發揮好組織協調的作用,科技、教育、住建、國土、財政、環保、工、農、商務、交通等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

健全協調機制。強化目標任務、空間布局、政策制度、具體規劃銜接,把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年度計劃中,落實到各項發展措施上,落實到各類建設項目上;專項規劃要與本規劃相銜接,統一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規劃體系。

改進績效考核。完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辦法,調整和優化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將政府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作為約束性指標,強化公共服務、社會治理、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指標考核。激勵全區干部集中精力、發揮智慧,全力推動總體發展規劃的實施。

 

 

第十三章  實施人才強區戰略

 

第一節 培育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

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突出企業培養技術創新人才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型關系,采取委托代培、帶薪進修等方式培育自身實用性、創新性人才,鼓勵企業設立創新組織、研發機構。支持職業技術學校根據市場需求、產業需要設立專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實用性人才。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統籌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開發規劃,加強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加快培育重點行業、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

第二節 引進建設“高精尖缺”人才隊伍

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國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帶專利、項目、團隊開展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攻關等工作;探索采取中短期聘用、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方式,柔性引進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院士專家及團隊,組織實施技術含量高、產業升級帶動作用強、項目實施預期好重大項目,吸引更多“候鳥型”“季節型”高層次人才參與高質量發展。引進一批懂科技、懂市場的技術轉移人才,鼓勵臨河籍在外科技人才和學子回鄉創辦科技型企業、建設創新平臺、打造科技孵化器。鼓勵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實施“草原英才”“河套英才”等重點人才項目。依托農高區,引進一批掌握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制藥、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學科帶頭人、領軍人才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英才,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

第三節 優化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體制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建設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黨政人才隊伍。遵循企業家成長規律,培養一支具有國際視野、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優化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優化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選人用人機制,賦予靈活的選人用人、薪酬管理自主權,支持民營企業引進“高精尖”人才,為引進的“高精尖”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務。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推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領域人才順暢流動,完善住房、醫療、家屬安置、子女入學等人才配套政策,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第十四章 持續深化改革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五位一體”布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第一動力,以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促進發展,建立健全各項發展制度,積極推進機制體制創新,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

第一節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堅持從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體制,努力構建優良經濟社會環境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責任政府、法治政府與服務政府。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因地制宜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改進政府決策協調機制,提高政府決策效率和科學性。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推進政企、政事、政社、政資分開,減少政府對市場和社會的直接干預。發揮政府的主導和調控作用,由主要依靠項目審批、安排資金、檢查調度等行政調控,轉向運用市場、財稅、法律等綜合調控。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擴大和完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目錄,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項目,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管理方式和監督約束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穩步推進政府行業管理、微觀事務管理等職能向有資質的社會組織轉移。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重點做好行政審批事項的“接、放、管”,承接好國家、自治區和市下放的權力;國家、自治區和市明確規定取消的事項,全部下放企業自主決策。建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制度,清單之外一律不得設置行政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生產經營活動和資質資格許可等事項。完善政務服務中心功能,整合工程建設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項目,強化部門、審批事項“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行網上聯合審批系統,建立全流程公開審批機制。建立審批事項限時辦結制度。完善審批跟蹤評估和監督追責制度。改革市場準入制度,繼續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實行“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制度。

第二節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改革,建立土地流轉產權交易中心,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開展以農業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水域灘涂養殖權、承包土地收益權、經營權等為標的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明晰農村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創新管理和抵押、擔保、轉讓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完善農村產權糾紛調解仲裁機制。支持涉農金融服務,探索建立財政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辦法,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扶持和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種養大戶等多種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進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創新。積極推動灌區水管體制改革,理順水費形成機制。加快培育現代職業農民和合作組織職業經理人。深化農場改革,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發揮農場國有資源優勢,逐步剝離農場社會職能,創新農場經營體制,促進農場產業化、市場化和企業化發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事權和支出相適應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完善財政預決算公開制度。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強化政府性債務管理,合理控制舉債規模。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深化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加強財源建設,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全面推進綜合治稅工作,規范稅收征管秩序,提高稅收收入質量。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拓展多樣化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綜合運用信托、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加大有效信貸投放。發揮銀信部門融資主渠道作用,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三牧、科技型企業的支持,保證重點工程和項目資金需求,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改組改造城投公司、市政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等國有企業,促使其盡快實體化運營。

深化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不斷推動國有資本結構優化和國有企業戰略重組,完善國資監管機制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適應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新形勢,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企業體制更趨合理,進而推動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深化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推進人大工作和人大監督工作創新,健全依法決策程序和機制,完善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探索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開展專題協商議政活動。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合理界定政府職責范圍,推行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加大公共資金、國有資產(資源)、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監督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政府、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各司其職。進一步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職能,加強社會治安、公共應急等能力建設。

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制定《臨河區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面貫徹落實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建設有關要求,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加快文化市場綜合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綜合執法機構設置,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建設一批現代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經費補貼制度。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凈化網絡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強對互聯網的宣傳管理,牢牢掌握網絡主導權。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提升新聞發布工作水平。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推進教育、衛生、就業、社保等民生領域制度創新,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提高社會治理水平,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推進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建設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發展觀念,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加大安全生產和“打非治違”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遏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和裝備建設,及時有效應對各類突發性事件。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支持體系。

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和自然生態開發保護制度,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完善重大規劃和重大決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完善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治機制,健全部門協調聯動的環境綜合管理體系。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自然資源資產定期普查更新制度。落實嚴格的林地保護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設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茖W配置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加強地下水節約保護,嚴控超采地下水,推進鏡湖濕地保護等工程建設。強化城鎮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垃圾及醫療廢物處理體系建設。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強化污染防治,全面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環境監控和污染治理全覆蓋。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整合生態環保領域各種專項資金,引導和支持重點領域、重點企業推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第十  全面統籌發展與安全

 

第一節 推進法治臨河建設

推動全民守法。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長期基礎性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實施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重要法規規章列入黨組織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必修課,開展領導干部法治知識培訓輪訓。搞好面向青少年的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城鄉社區廣泛開展案例普法和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社會征信體系和工作機制,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法守法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食品經營企業誠信經營機制和優勝劣汰機制,規范食品藥品經營市場,強化食品藥品監管機制創新,實行最嚴格的食品藥品監管制度,保障人民群眾食品藥品消費安全。

建設法治政府。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于政府工作全過程,堅持依法行政,確保政府每一項權力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堅決落實區委各項決策部署,堅持重大事項向市委常委會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虛心接受民主黨派監督,指導各部門做好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制工作。落實政府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按照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的要求,建立健全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推動各部門各單位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建設,明確行政權力運行的原則、流程、方式、時限和責任。加強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清理、審查備案,形成區域相對統一的法治環境。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建立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重點評估決策實施對社會穩定、生態環境、經濟等方面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健全和完善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探索建立專家咨詢團,對重大決策事前合法審查、組織專家咨詢。推進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強化政府統籌推進全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職責和執行職責。全面加強基層司法所建設,發揮司法所在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基本原則,依法保護群眾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動,加快推進宗教場所依法治理長效機制建設。

加強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有效防止干預司法活動。加強司法監督,規范司法行為,落實司法責任制,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探索推進“陽光司法”,進一步完善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制度,擴大公開范圍,拓寬公開渠道,創新公開形式,以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正廉潔。進一步完善司法聽證制度以及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群眾旁聽庭審、裁判文書上網、訴訟檔案查詢等制度。推進司法信息化建設,加大數字法庭建設力度,建立案件信息查詢系統,推行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同步記錄、同步顯示。

第二節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全面推廣“一統三治”基層治理模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嚴格依法實行民主選舉,嚴格落實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基層協商民主等制度。建設法治鄉村,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健全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重義守信、孝老愛親、尊德守禮、勤儉持家。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動街道賦權擴能,健全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機制和居民小區治理機制,建立新市民服務管理機制,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節 筑牢平安臨河基石

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及時排除、預警、化解各類矛盾隱患和風險。全面推行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社會公示,實現社會矛盾源頭預防。完善信訪制度,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網絡化、智能化。完善銜接配合的大調解體系,做實做細人民調解,規范提升行政調解,積極創新司法調解,加強行業性、專業性調解,依法規范行政裁決、行政復議,鼓勵第三方調解、個性化品牌化調解。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全面推進“北疆云?智慧公安”建設,持續推進“雪亮工程”“天網工程”,健全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社會治安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嚴密防范、嚴厲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和敵對分子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實推進國防教育,提升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水平,認真抓好退役軍人管理服務工作。

第四節 加強安全生產保障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編織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網。堅持管行業、管業務、管生產經營必須同時管安全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機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將安全生產工作履職情況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組織開展災害風險排查整治活動,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健全完善各行業領域重大風險(危險)源判定標準,實施重大風險源分級管控,提高對新經濟、新業態領域新型風險的識別、預警、防控能力。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大違法違規企業的打擊力度,將安全生產違法懲戒作為壓實企業主體責任的重要手段,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失信行為聯合懲戒、“黑名單”制度,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安全生產聯合懲戒機制。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商業綜合體、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三級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網絡,提升食品藥品安全行政執法裝備和技術水平,防止重特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發生。

專欄22 安全保障重點項目

1、實施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項目

建立主要氣象災害數據庫,提高防災減災指揮平臺指揮能力。

2、實施防汛抗旱工程

建設黃河臨河段防洪險工段工程,城區防洪排澇工程。

3、實施城市人民防空工程

建設地下人防指揮所及醫療救所工程項目。

4、實施臨河區消防設施設備建設工程

新建消防站,購置消防車輛、配套相應裝備器材。

第五節 提升應急管理能力

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指揮體系,加強監管監察能力建設,完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監管執法能力、輔助指揮決策能力、救援實戰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市區共建應急指揮中心、8000平方米應急物資儲備庫1處,逐步建設覆蓋區、鎮、村三級的信息化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逐步建立安全生產數據決策分析平臺、救災物資綜合指揮協調調運平臺建設,建設數字化監測系統、會商云平臺。深化“智慧消防”建設,建成消防大數據庫,建設火災監測預警預報系統,構建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將社會力量參與救援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明確購買服務的項目、內容和標準,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實施消防能力提升項目,提升消防保障水平,新建雙河區和烏拉特大街消防站,填補區域“防火”空白;及時更換報廢年限的車輛及隨車器材裝備,購置水域救援器材,補齊“短板”;協調相關職能部門解決消防市政消火栓、水鶴建設、維護等方面的死結;“提檔升級”接處警系統及隨車監視裝備,更有效地節約車輛到達災害現場的時間。不斷充實基層災害信息員、社會志愿者等救援力量,健全全覆蓋、多領域、多層次應急預案體系,推進應急演練實戰化、基層化、常態化、全員化,著力提升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全面打造整合形成“風險識別與評估、安全預防和準備、災害預警和預測、重點整治與防控、應急救援和處置、災害評估與反思”的鏈條化“大安全、大應急”管理格局。對接國家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加快補齊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救援裝備現代化水平,配齊配強應急救援專業隊裝備。依照“統一領導、權威高效、權責一致”的應急物資儲備保障管理架構,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健全應急運輸保障機制,加強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發生區域的交通管制與疏導,健全完善應急物資快速調撥和緊急配送保障機制。著力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疾病預防控制、衛生執法監督、醫療救治、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健全地震、水災、旱災、雪災、沙塵暴、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協調聯動機制。完善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新時代應急管理機制。加強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經濟安全、能源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影響評估,加強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氣象保障服務,持續提升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和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大數據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河套灌區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體系、河套灌區農業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利用方法和技術體系、“天賦河套”特色農產品高質量氣象標準體系。保護弘揚黃河氣象文化,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與宣傳能力建設。

第六節 促進民族團結融合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正面教育引導,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制度體系,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切實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牢固精神紐帶。強化理論支撐,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內涵,推進新時代蒙古語文工作。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創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方式方法,確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實效。依法處理民族事務,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完善促進少數民族發展政策,創新開展民族工作,支持民族聚居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少數民族聚居村組經濟社會發展,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第七節 強化糧食安全保障

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確保耕地數量,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大力提升耕地質量,改造中低產田,持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機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發揮好“三農”的壓艙石作用。強化糧食儲備能力和管理,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強化內控管理和外部監督,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儲存與運輸能力。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立專業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優化糧食應急供應、配送、加工網點布局,強化應急處置功能。

專欄23 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

1、農藥包裝物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

完善農藥包裝物處理、回收模式,探索廢棄農藥包裝物押金制度,探索基于市場機制的回收處理機制,對廢棄農藥包裝物實施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2、動物保護能力提升新模式工程

加強畜牧獸醫部門動物疫病防控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提升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管理和應對能力,加強聯動應急協同機制,組建共防共管新模式。

3、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

加強農畜產品標識碼建設,建立畜牧養殖個體全程可追溯數字化體系建設。

第八節 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堅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綜合治理農村高利貸問題,持續開展打擊非法集資行動和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完善金融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支持金融機構依法處置不良貸款。強化多部門聯合監管,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全口徑、全方位系統化管理,多措并舉、穩妥有序化解隱性債務,逐步降低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防范“化解風險中的風險”,積極爭取自治區化債獎勵資金,妥善處理好“開前門”和“堵后門”關系,根據地方建設、改善基礎設施的融資需求,健全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的查處和問責力度,合法合規舉債融資。

第九節 筑牢網絡安全屏障

健全網絡安全體系。加強互聯網內容和渠道建設,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堅決守好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做大做強網上正面宣傳,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團結網民、凝聚網民,著力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管護力度,提升網絡信息安全能力水平。全面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加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力度,加強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加快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筑牢祖國北疆網絡安全屏障。強化網絡風險防范。強化網絡領域風險防范意識,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強化“治未病”的預防意識,加強對重大風險發生的及時預判。準確把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緊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前沿,持續加大對網絡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洞察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的及時性、精準性,確保早發現、早預警、早行動。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潛在性、苗頭性的風險有防范的先手,一經發現風險,即能夠對其性質、特點、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及時把脈、科學診斷、“險”施“診”,切實控制風險的發生頻次和影響范圍,努力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和早期階段。提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嚴格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公共事業等重要行業信息系統和服務安全審查,確保采用安全可控的國產技術和產品、符合規范的國產密碼基礎設施。引進和培育網絡與信息安全產品研發企業,開發數據泄露防護、完整性保護、去標識化等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產品和技術,為網絡與數據防攻擊、防篡改、防泄露、防竊取和防病毒提供技術支撐。引進和培育網絡與信息安全服務運維、檢測認證、技術咨詢和安全培訓企業,提供日常運維、安全加固、密碼應用、風險評估、安全測評、安全托管、應急處置等服務。

 

第十六章  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環境是競爭力、生產力、吸引力。經濟發展環境是一個地區思想解放程度、市場發育程度和政府行政水平的具體體現,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發展前景和后勁。

第一節  著力優化招商引資環境

全區各級各部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和服務意識,全力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文環境的優化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對典型事例進行報道,為優化環境造勢,深化廣大群眾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重要意義的認識,使優化環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切實增強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貢獻的自覺性。全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思想環境、適宜創業的人才環境、政策寬松的干事環境和誠信法治的社會環境,達到良好的政情人情商情效果。

堅持招大引新與固本強優并舉,圍繞做優做強農牧業、轉型發展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等需求,加強招商選資項目庫建設,完善儲備庫、預備庫、建設庫“三位一體”重點項目管理模式。立足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制藥、先進制造、新材料、電子商務等產業的延鏈、補鏈、拓鏈和強鏈需求,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業鏈招商“鏈長制”,在自治區、國內乃至國際范圍內精準尋找和引入央企、國內500強、民企500強、行業前10名等戰略投資者與重大關聯配套項目,增強高質量發展后勁。新上產業項目的生產工藝必須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嚴禁引進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堅持引資、引智并重,加快引進國內外技術創新機制、現代管理經驗、科技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

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加強招商引資隊伍建設,成立駐外招商引資工作站,突出以商招商、配套招商,強化專業招商、定向招商,開展專題招商、網絡招商。完善區級領導對接意向投資項目包聯責任制,提高區領導同志接待企業負責人、接洽項目的落地成效。建立重大項目領導督導機制,明確責任部門,強化工作措施,實施掛圖作戰,及時研究解決項目推進中的突出困難和重大問題,確保重大項目加快落地落實。健全招商引資聯席會議制度,提高招商引資洽談項目的簽約率、落戶率、進資率、開工率。

第二節  努力打造清廉政務環境

全區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為突破口優化發展環境,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政府的組織和管理,及時把政府決策、服務程序、辦事指南向社會公布。切實降低項目建設、企業發展和群眾創業的支出成本。

第三節  大力規范文明執法環境

要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程序,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促使“三項制度”改革落地,不斷強化執法單位“規范執法、守信執法、文明執法”的理念,確保人民群眾的權益得到維護。

第四節  全力營造優良服務環境

完善創業平臺扶持政策,抓好具體政策落實,對引進的各類經濟實體在企業發展、投資條件、稅收負擔、公平競爭等方面一視同仁。加大創業平臺資金支持,拓寬創業融資渠道,著力破解項目推進資金瓶頸,加大中小企業發展金融支持力度,幫助解決融資難問題。完善中小企業平臺孵化機制,配套創業平臺孵化基地基礎設施,落實創業孵化基地創業補貼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及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創業培訓力度。多學習和借鑒經濟發達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做大做強創業孵化平臺。

第五節  傾力打造良好社會環境

增強司法部門為市場主體服務意識,及時依法懲處各種危及企業投資者生產經營和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政法機關對投資者舉報、控告、申訴要及時受理,迅速查辦,依法從重懲處犯罪分子。通過打擊干擾企業正常生產、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凈化社會風氣,積極營造全社會遵法守法的良好環境。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市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提升文明程度。

第六節 建立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

實現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四個方面綜合水平全部進入自治區前列。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堅持以取消為主,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全鏈條取消下放調整一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激發區域經濟和市場主體活力。落實好“三集中、三到位”制度,完善“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借助科技產品和現代化技術逐步推動“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轉變。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積極推行極簡審批,對各項指標流程、耗時、材料再縮減、再壓縮、再精簡;全面落實“十四五”時期“多規合一”“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推進三級政務服務體系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拓寬“互聯網+政務服務”覆蓋面,實現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一網通辦、就近辦理”。用好用活“巴事快辦”、“1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臺等政務服務工作機制,扎實開展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強化窗口部門服務意識,提升服務群眾辦事效率。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逐步豐富公示內容、公示方式,發揮好市場主體互動參與和社會監督的作用;保障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進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保障生產要素獲得與供給,進一步提升企業獲得水、電、氣、暖、通訊等生產要素的便利程度。打造優質寬松的政策環境,加強政策傳導與落實,建立完善政策公開、解讀工作制度,確保政策惠企、落地;加大對市場主體的紓困支持,認真落實保市場主體有關減稅降費政策,大力解決市場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助力企業穩銷量、穩市場,實現企業穩生產、穩經營。打造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務。

 

第十七章  加強監督檢查

 

第一節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

依據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確定實施主體及責任,建立分類實施機制。約束性指標必須科學分解落實到各鄉鎮和有關部門,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確保如期完成。預期性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各級政府為完成規劃預期性目標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本規劃是編制年度計劃的重要依據,要加強年度計劃與本規劃的銜接,按年度分解和落實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

第二節 強化規劃評估監督

評估約束性指標和主要預期性指標完成情況,并向區人民政府提交規劃實施年度進展情況報告,為動態調整和修訂規劃提供依據。規劃實施中期階段,組織開展全面評估,并將中期評估報告提交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經評估需要對規劃進行修訂的,按有關程序提交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嚴格責任考核,把規劃明確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列入各鄉鎮、各部門領導班子的考核范圍,考核結果作為各級政府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自覺接受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第一個五年規劃,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區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臨河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守望相助,銳意進取,順應時代大勢,搶占發展高地,為全面建成“一市五區”不懈奮斗!


 
           
主辦:臨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臨河區政務服務局
蒙ICP備13003680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8020002    蒙公網安備:15080202000021號
網站地圖    網站支持IPv6
電話:0478-8526765
<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