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中文版  |  蒙文版
當前位置:首頁>河套文化
日期:2022-10-08 09:14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錄入:web  
    
秋天的咸菜
 

 

后套人愛吃咸菜,不僅在自己家吃飯時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頓頓不離口,就是在大大小小的飯店,咸菜也是免費提供的。如果說黃瓜、辣椒、豆角、芹菜、大蒜是后套人夏天咸菜甕里的寵兒,那么蔓菁、芥菜圪蛋、地螺兒、芋頭和洋蔓菁則是秋天咸菜甕里的主角兒。

蔓菁,是我們小時候常見的農作物。蔓菁特別好養活,麥收之后,農民們直接在麥茬地里撒上蔓菁籽,如果有一場及時雨就更好了。過不了多久,地就是綠油油的一片。再過不了多久,蔓菁就一個個長得或圓鼓鼓或又粗又長的,一小部分根莖頂出地皮,上面還披頭散發地長著幾根大約十來厘米、帶有刺毛、向下漸變細的綠秧子。小時候放學,我們一群嘴饞的小學生老喜歡偷路邊地里的蔓菁吃,拔一個,看到上面有蛆,立刻扔掉,再拔一個。拔到一個光溜的,先拿削鉛筆的小刀割一塊嘗嘗,如果有辛辣味,立刻扔掉,再拔一個。直到拔到一個又水又甜的,才把白色、青色或者紫色的皮削掉,邊吃邊回家。吃著水甜的蔓菁,感覺回家的路好像都近了許多。

那個時候,蔓菁好像主要就是用來喂豬的。我記得我媽先把從地里起回來的蔓菁削掉毛根和秧子,然后把它們放在一口直徑超過一米的大鍋里煮。等煮熟了,用鏟子稍稍搗一搗,然后裝到豬食桶里提給豬們吃。豬一看到美食來了,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我感覺蔓菁是高營養的飼料,從殺豬時豬們個個膘肥體壯就可以看出來。豬們很能吃,所以那時我媽隔一兩天就要滿滿煮上一大鍋。當然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豬的生活也改善了,每天吃玉米面和飼料,蔓菁也從豬食槽里消失了。

除了喂豬,蔓菁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腌咸菜。后套人腌咸菜很粗獷,沒有那么多講究。蔓菁掐頭去尾后,清洗干凈,直接放到菜甕里。一層蔓菁上撒一層粗鹽,最后壓上一塊壓菜石就大功告成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來處理吧。過上十天半個月,蔓菁會被壓出很多的水,后套人稱之為鹽湯,空氣里也滿是寡酸寡酸的味道。這說明酸蔓菁已經橫空出世了,吃的時候直接從菜甕里撈一個出來就行。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對早飯也沒啥概念,無非就是前一晚剩下的冷饅頭、蒸餅或者烙餅,當然了,也有講究的,會把饅頭炕成金黃金黃的干饃饃,再撈一個酸蔓菁一起帶到學校吃。吃早點的時候,左手冷饅頭,右手酸蔓菁,一替一口,咬得“嘎吱嘎吱”響,不知道的還以為吃的啥山珍海味呢。反正那時候大家都窮,誰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心滿意足。有時候,同學們還互相換酸蔓菁吃,看看誰家的更有味道,更好吃。即使吵架了、鬧別扭了,我們嘴里最常說的一句話還是“不羞不氣不攔性,不吃你家酸蔓菁”。事實上,遇到好吃的酸蔓菁,我們就沒有這樣的骨氣了。

洋蔓菁,比蔓菁多一個字,但是好像與蔓菁沒有一毛錢的關系。它的學名反而很高大上,叫菊芋。概因它是外來物種,再加上和蔓菁一樣,也能腌咸菜,所以后套人給它起了這樣的名字吧。洋蔓菁也是命賤的主兒,好像在哪里都能長得生機勃勃。后套人一般把它們種在地堰邊,既不擠占耕地,又能有效利用堰子,一舉好幾得。洋蔓菁很容易成活,種一次,年年收。洋蔓菁的稈、葉和花有點兒像葵花,只是它的稈很高很細,可以長到兩米多高。稈的上端又有很多分杈,所以開的花也特別多。尤其到了秋天,其他的花大部分已經凋零,只有洋蔓菁花才開始綻放它們的風采。遠遠望去,成片綠葉黃花,絢爛多姿,隨風浮動,花海流波。這景象在清冷的深秋實屬罕見。

等到莖稈和葉子枯死的時候,就可以起洋蔓菁了。一鍬挖下去,然后提著莖稈用力向上一提,一串洋蔓菁就嘀哩咕嚕地露出地面。如果說蔓菁長得周周正正、有模有樣的話,洋蔓菁則長得亂七八糟、很不規則,和生姜很像,所以有的地方叫它們為洋姜或者鬼子姜。洋蔓菁的表皮是黃白色或紫紅色,但是里面的肉質全是白色的。好像在其他地方,洋蔓菁的用途挺多的,但是在后套地區,人們好像只用它們來腌咸菜。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即使像腌蔓菁那樣簡單地腌制,洋蔓菁依然口感脆嫩,味道略甘,營養豐富,可以算是咸菜中的佳品。

芥菜圪蛋,長得有點像蔓菁,但是體積比蔓菁小,而且色彩也不如蔓菁豐富,芥菜上面是青色的,下面是白色的。芥菜也不能生吃,咬一口,立刻辣得掉眼淚。但是腌制好的芥菜圪蛋,卻完全失去了這種辛辣的味道。酸芥菜切成絲與山藥芥芥同炒,簡直就是天作之合,用它來就飯,不由自主地會多吃幾碗。

后套人也腌芋頭,但是這個芋頭不是《宰相劉羅鍋》里好吃的荔浦芋頭,而是苤藍。去掉葉子和根須的芋頭,扁圓扁圓的肉質球莖挺招人喜歡的。去了皮的芋頭,可以切成絲涼拌,清香爽口。也可以切成條曬干,等到冬天蔬菜稀少的時候拿出來用醋、蒜末、香油和其他調料泡了來吃,咬一口,嘎嘣脆,所以后套人親切地稱之為“嘣嘣菜”。與酸蔓菁同一個菜甕里成長的酸芋頭,最大的特點就是脆嫩,咬一口,酸里還有點清甜,也是佐餐的好伴侶。

最后來說說地螺兒吧。它就是《救荒本草》中的甘露子,其他地方也叫它為寶塔菜、螺絲菜、地蠶、草石蠶、土人參、地牯牛草、地轱轆、地環兒等等。從這些名字中,人們就可以大致猜出來它長啥樣兒了。地螺兒白白胖胖的,形狀比較奇特,就像好幾個念珠或螺螄疊在一起,中間大,兩頭小,乍一看,以為是條蟲子呢。反復清洗后的地螺兒可以腌制,也可以做泡菜。將它與蘿卜條、芹菜段、大蒜、小米辣、白醋、冰糖等一起密封幾天,就可以吃到肉質脆嫩、酸甜爽口的美味了。

后套人的咸菜可以吃上一整年,等到來年新鮮蔬菜重新收獲的時候,人們就把剩下的咸菜從菜甕里撈出來,切成條晾曬。騰出來的菜甕用來腌制新的咸菜。每年如此,周而復始,延綿不盡酸香的味道。晾干的咸菜再用老鹽湯煮一煮,就華麗轉身,變成了紅腌菜。酸蔓菁做成的紅腌菜有點綿,芥菜的則有點硬,但各有各的風味,都好吃?,F在,物質條件好了,人們又用醋、辣椒、冰糖、蜂蜜和芝麻來煮紅腌菜。煮好后的冰糖紅腌菜黝黑中泛著亮光,叫人口水都咽不完。儼然鳥槍換炮,把咸菜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老鹽湯因為融合了各種菜的精華,后套人舍不得浪費,稍稍加工,即成美味。老鹽湯可以用來煮紅腌菜、拌面精、調涼菜。尤其是米涼粉和面涼粉,一碗老鹽湯就使它們有了靈魂,有了吊住人胃口的資本。

《菜根譚》里有這樣一句話:嚼得菜根,百事可為。我認為,嚼得咸菜,也可為百事。后套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他們的生活就如秋天的咸菜一般,經過時間和汗水的孕育與磨練,將不圓熟的生澀和辛辣變成香甜可口、脆爽可人,越嚼越有嚼勁,越嚼越有滋味兒。這滋味兒是過往的情懷,是暖暖的故事,也是對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

 

 

 

 
           
主辦:臨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臨河區政務服務局
蒙ICP備13003680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8020002    蒙公網安備:15080202000021號
網站地圖    網站支持IPv6
電話:0478-8526765
<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