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中文版  |  蒙文版
當前位置:首頁>專題專欄>反邪園地
日期:2020-08-26  16:10  來源:中國反邪教網   錄入:web
    
關于對農村留守婦女開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的思考
 

邪教是人類的禍害,是社會的毒瘤,是家庭的蛀蟲。在現實生活中,邪教騙人的花招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大多不明真相的群眾覺得邪教是一種精神信仰,是一種思想慰藉,是一種心理安慰,甚至是一種“精神掌控力”的體現、“群眾領導力”的發揮,在邪教的誘騙下不信科學反信邪教。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打工經濟蓬勃發展,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因外出打工而減少,出現了大批留守在農村的婦女群體。她們普遍法律意識淡薄,文化層次偏低,極易受到邪教的蠱惑。

因此,在農村留守婦女群體中深入開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是加強農村反邪教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增強農村留守婦女有效識別邪教、自覺抵御邪教的意識和能力,防止她們受到邪教侵害,維護家庭及社會和諧意義重大。筆者現以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為例進行相關研究。

一、高臺縣農村留守婦女基本情況及農村留守婦女群體特點

(一)高臺縣農村留守婦女基本情況

據統計,2018年,高臺縣共有農村婦女51853人,其中已婚婦女37157人,農村留守婦女有2495人,占已婚婦女的6.71%,40歲以下留守婦女1846人,占留守婦女總數的74%。從文化程度上看,全縣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共1791人,占全縣留守婦女總數的82.5%。

(二)農村留守婦女群體特點

農村是一個人口多、地域廣,科學文化知識相對薄弱的區域。農村留守婦女的丈夫長期在外務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而她們卻留守家中,由婦女承擔著家庭中生產勞動、撫養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等責任,成為家中的“頂梁柱”。

1.生產勞動強度大,普遍感到生活壓力重。男子外出打工,作為家中的婦女便成了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而并不只是半邊天。大都在從事生產勞動耕田種地等繁重農業生產勞動的同時,既要扶老攜幼,還要忙碌繁雜的家務勞動,體力大幅透支。

2.身心健康受損,心理問題愈來愈嚴重。由于勞動強度大,體力透支,農產品價格低,農業收入少,多數人不得不勤儉持家,辛苦勞作,使留守婦女的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留守婦女與同齡的農村婦女相比,付出的更多,長期的、強制性的、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以及女性生理特征的影響,加上農村婦女衛生保健的落后,導致身體上或多或少患上疾病,再加上經濟上的困窘,她們舍不得到醫院醫治,能拖則拖,身體上的健康加重了她們心理上的負擔,身體健康狀況的低下為其心理健康埋下了隱患。煩惱、多疑、抑郁、焦慮、狂燥等不良情緒顯現。沉重的生活負擔,使她們的交際較少,文化素質的不高、法律意識的缺乏,也使她們不會排解苦悶。當她們內心煩惱、痛苦時,無法找一合適情感傾訴對象來傾訴和宣泄,無法調整自己的情緒,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往往會選擇極偏頗、極端的行為,這樣的結果勢必會既毀了自己又害了他人。

3.就業觀念落后?!耙赞r為本守家園”的保守就業觀念與長期農村封閉的生活環境對大部分的農村女性就業造成思維和心理上的障礙。有的家庭觀念較重,沿襲著相夫教子、養老扶幼的傳統;有的缺乏主動擺脫貧困的意識,不愿接受新事物,生產總是老一套;有的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文化素質低,干什么都不行,只好在家種地養家糊口。

4.缺乏安全感。留守婦女在面對緊急事件,如孩子、老人生病時,常常感覺壓力很大,丈夫外出后,家庭只剩下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了農村治安防范力量的減弱,使農村治安隱患增加,農村針對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使留守婦女缺乏安全感。

二、農村留守婦女信奉參與邪教活動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水平偏低,人際交往面狹窄

在農村地區,女性受教育機會少于男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外界認知程度有限。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46.38%的農村留守婦女只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50.88%的農村留守婦女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中專學歷占比較低。文化水平低下,造成是非的判斷能力、真偽的識別能力、科學與反科學的辨別能力低下,因而很容易受邪教組織的歪理蒙騙。同時,參與邪教活動的婦女大多居住在偏遠農村,很少與外界來往,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社交面相對比較狹窄,消息閉塞,邪教分子也正是抓住這個弱點,專門跑到各村社去宣傳鼓動,拉攏這些農村留守婦女參與邪教活動,使她們誤入邪教團隊當中。

(二)生活質量偏低,家庭幸福感差

農村留守婦女的丈夫外出務工,夫妻分居兩地,再加上部分中年留守婦女的子女多數在外面讀書或者打工,很少在她們身邊,而農村的文化生活相對單調,這些婦女與老人在家務農,操持家庭,內心的孤獨與苦楚可想而知,很多家庭也并不富裕,而子女的教育經費、老人的贍養費等支出又較大,有的甚至捉襟見肘,生活困難。種種重壓之下,農村留守婦女生活質量低下,生產生活規律較為單一,精神空虛,家庭幸福感較差,極容易被別有用心的邪教分子蠱惑參與邪教活動,以尋求所謂的精神安慰。

(三)個人性格內向,不善于自我調整

女性的特點是依附心理和從眾心理比較強,大部分參與邪教活動的婦女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點,就是內向、不善于與他人交流溝通。這種性格特征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缺少朋友,更不可能會有知心朋友,因而有苦無處訴,郁郁寡歡,一旦遇上邪教人員說一些體己的話,施一些小恩小惠,灌輸一些邪教思想,就很難辨別是非,容易被蒙騙。二是性格內向的人一旦被邪教洗腦就很難走得出來,很難打開心靈,容易鉆牛角尖,固執己見,給教育轉化帶來困難。因此,對這類參與邪教的農村留守婦女的教育挽救工作必須立足一個“早”字,早發現、早教育、早轉化。邪教組織把目標瞄準女性就是認為她們比較容易相信別人,容易被別人的巧言令色所誘惑,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順勢加入。邪教組織抓住了留守婦女需要心靈慰藉和終極關懷的特征,大力營造“溫情脈脈”的氛圍,精神空虛的女性很容易被邪教組織吸引。

(四)娛樂方式單調,精神文化生活匱乏,

多年來農村經濟社會落后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農民經濟收入相對低下,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不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村各種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同時由于農村留守婦女獨自承擔家務和生產及老人奉養、子女教育等工作,身心疲憊,多數人除了看電視、家長里短聊天便沒有其他娛樂方式,沒有更多時間參與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再加上很多留守婦女或老人缺少親情關懷和溫暖,生活單調、精神極度空虛,希望尋找一種精神寄托,滿足心理需求。邪教組織正是看到了留守婦女新信息攝入較少、對新事物認識片面、自身防衛意識差又渴盼精神慰藉這一點,組織她們禱告、懺悔、修煉,以此去豐富她們的精神生活,致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沉溺于邪教活動之中。

三、在農村留守婦女群體中開展反邪教警示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宣教培訓,提高留守婦女整體素質

開展科學知識宣傳教育,提高留守婦女的文化水平,進一步增強她們的科普知識面。開展技能培訓,根據留守婦女的各自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如種植、養殖、手工編織、家政服務等,讓她們掌握一些致富本領和技能,以一技之長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質量。開展家庭美德教育,教育留守婦女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及良好的睦鄰關系,提高她們的道德水平。以“六在家庭”為抓手,借助“留守婦女陽光家園”等工作陣地,利用節慶日和閑暇時間,組織農村留守婦女開展學習培訓、讀書競賽、唱歌跳舞、才藝展示、手工制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她們組建秧歌隊、健身隊、合唱隊等留守婦女文藝隊,提高留守婦女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豐富留守婦女業余文化生活。以“關注婦女生殖健康”為主要內容,對留守婦女進行婦科病免費普查普治。積極開展尋找“最美家庭”和爭創“和諧家庭標兵”“十佳”種養殖女能手及“學習型家庭”“科技致富之家”“綠色家庭”“低碳家庭”等特色家庭,以此有效提升留守婦女創新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呵護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在留守婦女中大力傳播和弘揚“孝親敬老、自強自立、創業創新、以德育子、扶弱濟困”的社會新風,培養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良好社會風尚。

(二)開展警示教育,增強留守婦女對邪教的免疫力

正因為留守婦女已經成為邪教活動的有生力量,成為邪教組織的重點發展對象,因此對留守婦女進行有針對性地反邪教警示教育已是刻不容緩。要結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開展反邪教警示宣傳教育,建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宣傳櫥窗,擴大陣地建設的覆蓋面。利用鎮村趕集日,設立防邪教知識宣傳咨詢點,懸掛大幅宣傳標語,展出展板、掛圖,發放宣傳資料,深入農村居民點開展宣傳,努力做到反邪教相關知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各級反邪教組織都應該把婦女列為重點教育培訓對象,把農村列為重點教育領域,采取各種有效手段,開展防邪知識“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鄉鎮”等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盡可能地擠壓邪教活動的空間,提高婦女識別邪教、拒絕邪教的能力。

(三)抓好就業工作,增加留守婦女收入

留守婦女之所以參與邪教活動,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專門的職業,沒有規律的工作時間,沒有過集體生活的機會,針對這種情況,各級黨政組織、婦聯組織等應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密切聯系,重點介紹這部分婦女就業。尤其是各鎮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促勞動密集型企業建成,為更多的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就近就地就業平臺,讓她們過上有規律的集體生活,穩定增加她們的收入,有效改善她們的生活,切實提高她們的生存發展質量。針對農村留守婦女普遍缺少創業技能這一突出問題,借助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隴原巧手”和勞務品牌培訓項目,依托勞務輸轉中心、農村婦女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聘請職業中專、農業技術人員和民間手工藝人,采取現場技術指導和集中理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對有創業和外出務工意愿的留守婦女進行實用技術和創業技能培訓。同時,充分發揮女能手、女科技示范戶的傳、幫、帶作用,引導留守婦女生產綠色農畜產品,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這樣,在物質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則下留守婦女就能自覺提高拒絕邪教的能力,不再成為被邪教組織拉攏和利用的對象。

(四)開展關愛行動,增強留守婦女幸福感

婦聯組織作為婦女群眾的“娘家人”,要積極組織引導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從履行發展與維權兩大職能出發,經常性地開展關愛婦女行動,動員各級婦聯組織和廣大女職工、城鎮婦女、巾幗志愿者與農村留守婦女結成“一幫一”或“多幫一”對子,深入到農村留守婦女家中,了解農村留守婦女的家庭生活情況,積極開展“法律服務進農家”“反邪教育進農家”“民生關注進農家”“扶貧助困進農家”為主要內容的“四進農家”關愛幫扶活動,緩解農村留守婦女生活壓力。通過整合各方力量及資源,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立留守婦女陽光家園,將農村留守婦女納入弱勢婦兒關愛信息庫。同時,積極整合資源,配備完善綜合文體活動室、報刊閱覽室、微機室、文化作品展覽室、悄悄話室、培訓室等“六室”,為留守婦女提供文體娛樂、科技培訓、心理咨詢、幫扶關愛等各方面服務,讓留守婦女擁有屬于自己的學習、培訓、活動的“溫馨家園”。

(五)加快民生保障步伐,豐富留守婦女文化生活

加大民生保障步伐,使廣大農民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愿望,從而杜絕信教治病、信教養老的思想。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加大農村文體設施建設力度,經常性地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引導農村留守婦女向著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發展,讓邪教組織無空子可鉆。豐富廣大農村留守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下,使農民村留守婦女擺脫對邪教的精神依附。整合公共政策,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盡快改變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匱乏的狀況,從客觀環境上杜絕邪教的侵入。

 

 

 

 
           
主辦: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政務服務局
蒙ICP備13003680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8020002    蒙公網安備:15080202000021號
網站地圖    網站支持IPv6
電話:0478-8526765
<sup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sup><rt id="oq0i2"><optgroup id="oq0i2"></optgroup></rt>
<acronym id="oq0i2"></acronym><acronym id="oq0i2"><small id="oq0i2"></small></acronym>
<acronym id="oq0i2"></acronym>
{关键词}